從歷史看窘迫與篤信
 堅守信仰基督是教會的主


2885 期(2019 年 12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國宣道神學院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晚上舉行「窘迫.篤信.盼望」公開講座,由中國宣道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講師葉沛森博士主講,主題為「窘迫中的篤信」,並由中宣神學院院長馮兆成牧師以「另闢蹊徑—立己立人,教會面對困境中的持久戰」為題作回應。

  窘迫中的篤信 保持教會身分

  葉沛森博士透過早期和宗教改革時期兩個歷史片段,回顧當時的信仰羣體如何回應身處的窘迫患難。在十六、十七世紀的荷蘭,因政權交替,國家對宗教的管制手段逐漸強硬,引致不同地方的教會受到壓迫。當時的信仰、生活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本不能分開對待和處理。面對當時情況,信徒羣體呈現了不同的立場光譜,當中有保守的認為不應反抗政權,也有支持改革的信徒,認為教會體制應有全面革新,不應重蹈覆轍繼續受政權壓迫。葉博士指:「當時信仰羣體所思考的政教分離,不是指教會不應參與政治事務,而是政府不應干涉教會如何教導信徒;教會也不應受政權左右,又或主動參與政治以爭取影響力。」

  即使擁有同一信仰的信徒羣體,也會有不同的立場,他提醒:「信仰固然構成我們的身分認同,但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思考的是這身分認同,在生活和政治也不穩時,有否被政治選項所產生的身分認同所蓋過。」

  葉博士分享另一段居普良擔任迦太基主教時期的歷史片段。當時政府對信仰羣體有不少打壓,有要求信徒向羅馬諸神獻祭,也有信徒需以金錢賄賂官員以換取安穩生活,如有不順從者便會被流放。當時居普良主教也曾逃避退隱以換取平安,但後來當政府稍為放寬對宗教的政策,居普良便開始着手處理重建信徒羣體和叛教者的難題。當時一直堅守信仰,沒有向政府屈服的信徒,面對曾經離教追求安逸的叛教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可重新接納悔改的叛教者,讓他們再次加入教會和領聖餐,也有的認為教會沒有權柄去寬恕他們,如叛教者悔改可重新到教會學習神的話語,但不可再與其他信徒同領聖餐。

  居普良認為身為主教有責任重建教會,包括建立教會的紀律,因此他最後採用較為貼近後者的態度,決定教會不能只因叛教者悔改便重新讓他們與其他信徒同領聖餐,教會歡迎他們回來,但他們必需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負責。

  葉博士提醒:「回看歷史片段,提醒我們應小心長居久安會讓我們錯判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放鬆對主盡忠的堅持。」他又以教父革利免的教導勸勉會眾,不可成為促成惡事之人,無論是加害者或是沈默被害的一羣。信徒羣體要在政治動盪的時代篤信基督,確認自己信徒的身分,教會亦需持守教導信徒,保持信仰根基,才能在不斷轉變的政治氣候中保持教會的身分。他又提醒信徒在世上也是人民,不能只追求個人的聖潔生活,需肩負起歷史責任,與歷代眾聖徒相通,一同建立基督身體。

  無懼多變環境 堅守基督是主

  馮兆成牧師以先知以利亞的故事作引子,鼓勵會眾在亂世中,最重要是確認生命主權在於神。他分享自己過往接觸國內信徒的經驗作回應,他見證國內信徒對神的篤信,面對多變的政策,也堅守基督才是教會的主,透過默默的努力,讓不少農村人民也能聽聞福音。在多變的環境下,國內信徒領袖努力裝備自己和傳福音,默默栽培信徒羣體,努力面對看不到盡頭的信仰之路。

  馮牧師最後勉勵會眾,篤信基督就是要尊神為主,在無論身處何等環境,也要思考信徒這個身分如何影響我們所作的每個決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