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


2882 期(2019 年 11 月 17 日)
◎ 誰明宣子心 ◎ 宣婆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許多年前在新加坡,我們的日本同事在印度尼西亞長大的小女兒經常說「我不是日本人」,然後補充道:「我不是純日本人,我是國際人」。我很快意識到她的父母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明智地教導她並了解她的身分。這對日本人來說比對其他民族更重要,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他們對「我們」的定義非常嚴格,近乎排外。通過宣稱自己是「國際日本人」,無論走到哪裏,特別是回歸祖國,她都比較容易回答「你是誰」。後來全家搬回了日本,這個小女孩長大去了非洲宣教。

  最近我和一位來自香港的女士交談,她的孩子在日本成長。她教她的兒子:「無論你的日語有多好,你都不是日本人。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說中國話,並認定自己是在日本長大的中國人。」

  跨文化工作者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己對自己是誰感到困惑。身分問題會影響他們的歸屬感、職業選擇、長期居住地、甚至決定和誰結婚。這些「國際人」的父母真的了解他們的子女嗎? 未必。真是「誰明稚子心?」

  另一位宣子的母親告訴我,一次她十幾歲的兒子獨自旅行。在機場,移民局官員問他:「你是哪裏人?」。這個男孩突然崩潰,大哭了。

  我的大女兒大學畢業時很想在香港找工作,完全因為想到父母是香港人。她當過一個暑假的實習記者,拿着地圖在這陌生的城市滿城跑,後來沒獲得長期工作,也沒成為香港人,遠居他鄉。但作為國際人、媒體人,她仍然非常關心香港。近日全球關注香港新聞,所以我便定期給她簡報,回答她的提問。國際人都是比較無國界的,他們會主動關心地球另一端的人和事,看看住在香港的年輕外籍人士便知。

  很多回流的宣子們選擇去國際教會而非廣東話教會;也有不少和非華人結婚,因為同是國際人! 這夥一直尋尋覓覓的稚子心終於找到了知心人,雖然不同國籍或種族,連繫二人的就是他們同是國際人的那份心情。遷徙成為常態,四海為家卻永為異鄉人。

  聰明的父母在回香港(或原住地)之前,可以跟子女排練一下如何回答常被問到的尷尬問題如:「你會講廣東話嗎?」、「你喜歡香港還是(僑居地)?」;又要輕鬆地示範一些幽默應付批評的妙語 (註: 兒女情緒常是被父母牽動的(相反亦然)。父母先培養幽默感,提升快樂指數,便是兒女的保護傘了。)

  父母除了傳授母語之外,還可以正面地講一下原居地的衣食住行、人文歷史、家族分佈等等,增加兒女的歸屬感。但不必勉強他們和表親深入交往或出席每一次的宴會,順其自然好了。這方面我們沒太盡力,但當我的女兒成家之後,遠住他鄉,有一天她忽然請我列出所有表親的名字和近況,她想為他們祈禱。

  多元文化的基督徒家庭最重要的使命是培育子女扎根在基督裏,將來不管走到哪,信主羣體就是地上的家,盼望就是天上永遠的家。告訴他們,當年耶穌來到陌生的地球,祂也是一個異鄉人。上世紀有一首曾經廣為流傳的福音歌描述耶穌,The Stranger of Galilee(中譯:加利利的陌生人)鼓勵你現在下載,邀子女一同聽這歌。

  最後,國際人是很好的跨文化福音大使人才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