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上帝的寬容


2882 期(2019 年 11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傅丹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屆大會通過《寬容原則宣言》,將每年十一月十六日定為「國際寬容日」,目的是強調在多元化社會裏,應普及有關寬容的教育,使人們平等、和諧、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曾在「國際寬容日」發表講話指出,寬容是一種積極而正確的態度,是基於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權利而獲得。他倡導以關心取代冷漠與輕視,用了解取代盲目、無知和歧視。

  現時歐洲的難民正困擾多國,加上中東敘利亞庫爾德人與土耳其最新的戰火,在這個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的末世,寬容可能是唯一可以減少戰爭締造和平的方法。很多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由於無知和恐懼帶來偏見,因此教科文組織呼籲整個社會普及寬容教育,呼籲不同民族了解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諧相處。

  過去幾個月,香港很多地方都猶如戰地,由陳同佳涉嫌於台灣殺死同行女友案所引發的《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以致事態的演變令很多交通設施及店舖被毀,更嚴重的是導致家庭、教會及社會撕裂,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盡失,趁此「國際寬容日」,讓我們一起反思如何透過寬容修補這些裂痕,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寬容是一種心態的轉變,一種品格的提昇,不能立即做到,是需要操練和學習,要做到寬容,先要有忍耐的心,如羅馬書三章二十五節「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神尚且用忍耐的心寬容我們所犯的罪,我們也當學效耶穌,不但寬容那些得罪我們的弟兄姊妹及家人,也要在生活的不同層面持續操練。

  在家庭,父母對於子女一些未合乎自己期望的表現時,能不立即指責,容許他們有時間及空間慢慢改善。

  在學校,學習與不同種族、背景的同學相處,互相欣賞對方的文化,尊重差異,欺凌的情況必能減少。

  在教會,信徒覺得牧師講道不夠精彩或做得不夠好,能給予空間,讓他們慢慢進步,而不是急於轉教會。

  在社會,面對黃、藍政見之爭,能平常心面對,不強迫別人要站在自己那邊,對於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能多體諒,更不會以道德譴責對方是沒有良知。

  面對香港現時的情況,很多人都活在同溫層裏,只看自己想看的,對於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及立場,會自然排斥,以致容易產生偏見,惟有當各人能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學會換位思考及互相尊重時,人與人之間才能重拾互信,香港以至全世界才能邁向真正的和平。

  傅丹梅(明光社副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