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質面向公眾
第 2880 期(2019 年 11 月 3 日)
◎ 要聞
近年教會面對教內性騷擾、人事糾紛以至最近的社會事件的挑戰不斷,處理經常需要面向公眾,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已於十月十五日舉行第十三屆週年牧養研討會2019,以「教會公關與公義」為題,探討教會如何在聖經原則下處理的公共形象。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副教授利嘉敏笑言,外界對公關誤解太多,公關其實是「面向公眾」,而非語言偽術、增加曝光率等。她提醒今日已進入變種危機的年代,教會機構更要思考如何面向公眾,以前的危機是大型衝突或是大是大非,今日不需要特別做壞事,可能只是負責人在社交媒體留言或讚好,已能觸發機構的危機。
她形容今日的公眾是高度智慧及具批判性,「公眾不在乎你塑造自己甚麼形象,他們不是從一點去看,而是一條線去衡量。」利教授舉例有品牌曾以「快樂第一」推出廣告,結果公眾大舉罷食行動,重提該公司剝削工人的往績。她提醒,偽善的行徑最為公眾反感,更是無可救藥,並以「3C」概括今日公眾的要求,良心(Conscience)、 品性(Character)和與普世價值相連(Connection),「公眾訴求着某種形式的公義。」
她續教導公關的「拆彈五招」。第一招為「緊記一步錯步步錯」,她指首要的是對事件進行事實調查,以性醜聞為例,不應在未有完全事實時去回應,要為自己留有餘地,但可以向公眾直認仍在搜集證據階段,並道出人性化的感受,同時交代打算做的處理,「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及暫停涉事職員職務是最基本的事。」她解釋,因公關處理需考慮「What if(如果)」,若涉事職員確實有問題,不停職只變成機構疏忽,沒有保護其他人。
第二招是「認清法律認受性不等於社會認受性」,她指很多個案確然無違規,惟事件不能得民心,就不應以不違規作為向公眾解說的理由。第三招是「不要走上歹角(Villain)之路」,她指很多時品牌同是受害者,卻因處理不善變成歹角受責罵,同時公關需要控制情況不要轉差。她以一宗派曾被捐款教友入稟還款為例,本可以金錢解決,惟宗派其後在刊物指責教友不是,結果賠上名譽。
第四招是「情感問題情感解決」,她指很多時錯失只是令對方不滿,盡可能透過可補救的處理安撫情緒。第五招是「昇華(Transcendence)」,利教授認為「回應不回答」是最好的方法,不直接回應原來的問題,並以人道或信仰立場等更高普世價值的作回應。她最後提醒公關並非事事都可「執手尾」,而是關乎本質問題,軸心就是公義。她認為要在世代立足,只需要講人話加上講神話,內心正直自然能連繫軸心,她總結說:「人品好,公關自然好;人品唔好,公關都幫你唔到。」
獨立調查工作小組 承擔責任適切回應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認為,教會公關可改稱「教會與公共事務」,並提醒教會無視結構性公共議題並非手潔心清,反只會成為邪惡當權者的共犯。他直指,去年有調查公佈教內性騷擾事件多達五十五宗,惟事發後堂會有不適當的回應,如否認事件的發生、為保聲譽而保密、大事化小、歸納為私人事件混淆視聽。他提醒堂會應承擔適當責任,基於事實與倫理原則盡快回應,與涉事人士溝通。
他以箴言十二章十七至二十八節提醒,聖經論述「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個人或羣體應真誠承認錯誤,謙卑開放尋求真相,「公關不只是手段,也是反映價值。」經文又指「智慧人的舌頭能醫治」,胡牧師認為性騷擾事件無論發生於堂會、機構或神學院都應公佈跟進行動,成立獨立調查工作小組,免去自己人調查自己人,才能真正彰顯公義,帶來醫治和復和。
胡牧師不諱言,近日有影片流傳,被誤傳自己在集會中襲擊他人,教新後發表聲明處理事件。他認為若遭受惡意抹黑可選擇不回應,因有時過度回應或會使風波擴大,教牧要辨識如何適切作回應。最後是以公義建社羣,因為沒有公義就不能有信任,社羣亦無法得到確立。
他特別提醒近日社會事件,陸續有教牧面對「秋前算帳」,需有智慧作回應,並可學習但以理的智慧,讓對手找不到任何過失去指摘,從而保護自己。他又認為在位領袖應更多信任堂會內的專業人士判斷,幫助自己回應公共事務。
日常建立教會品德 培養具反思的羣體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務)副院長關瑞文教授說:「公關與公義到最後,是關乎一個教會論的實踐,如何踐行出一所像樣的教會。」他認為危機管理的基本原則是迅速坦白地說故事,並為做錯的事道歉。惟在現實中當危機發生,教會同工擔憂教會內會分裂,影響合一,甚至因奉獻減少影響營運,或者與權力關係受損,喪失原有的利益,如影響旗下社會服務、辦學的營運等,於是有很多實際的考慮。
從實踐神學分析,信仰傳統文本世界(神學)和經驗科學文本世界(公關),指導着社會和教會的實踐,兩者之間互為有很多不同的取點,如此與彼、異中求同、實踐轉化為本等,當中符合信仰傳統的回應是相當多元性。他概括在信仰傳統文本世界中,公義主要是達成救恩和恩典的舉動、按聖經教導而行、實踐人與人之間的至誠關係,教會實踐公關時應持守相同價值。
他最後引述十月三日幾所教會針對近日的失實報道作回應聲明,作為實踐的參考個案,該回應於報道翌日迅速回應,對象指明是「主內信眾」而非失實報道者,同時用日常語言重申信仰價值觀,並提出客觀證據指出一直實踐相同價值觀,最後又以基督教語言重申信仰價值觀,並以經文作結。他認為該文:「非純計算性和目的性,是信仰的告白,也符合危機管理。」
關博士最後提醒教會必須建立一個具反思習慣的教會羣體,而非臨時處理,以致既失公義,又現公關危機,「平靜的日常要建立教會品德,給予足夠空間談論世事,特別是敏感議題,如性和政治,鼓勵論述、表達自己,挖掘背後的信仰願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專題】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