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利道4號


2869 期(2019 年 8 月 18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世紀四零年代中期,抗日戰爭結束;香港也終結了戰時淪陷的「日治」年代。戰後社會百廢待興,極需重建;豈料這時國內竟爆發內戰。那時鄰近香港的內地民眾,大量地逃來香港,以避戰亂。就是這樣,由於內地政局急變,導致隨後的幾年之間,香港人口急劇倍增。當時社會各方面的設置,都無法應對人口暴增所需。

  就從最基本的棲身需要而言,社會根本不可能驟然之間產生那麼多住屋,來容納蜂擁而至的「難民」。況且這些新來港人士,絕大部分都是普羅民眾,身上幾乎沒帶有甚麼資財;是實實在在「難民」。他們即使遇上有住房出租,一般也沒有財力入住。結果,大量民眾若非露宿街頭,就是拾荒取物,在市區邊沿的山坡上蓋搭木屋,構成最簡陋的居所。

  山頭滿佈木屋,曾經是香港的「風景」;如今一代市民着實難以想像。假若翻看舊日的明信片,或是觀賞舊日的影片,木屋區的此情此景,若不令人淚目,也叫今代人目瞪口呆。像現時深水埗區的石硤尾、李鄭屋及蘇屋邨一帶,當年每逢舉頭望山,就是不見樹木,只見密密麻麻的成片木屋。在一九四九年,「九龍城浸信會」看到了這幅「風景」,開始在深水埗區展開植堂佈道工作。

  深水埗區是當年難民景象的「重災區」,區內的困乏民眾,人數特別眾多,他們聚居的分佈範圍也特別廣闊。由於人數極多,心靈牧顧的需要極之龐大,而深水埗區面積廣闊,劃分成小地段來牧顧,成為必要的策略和進程。因此九龍城浸信會並不止一次在深水埗區植堂佈道。一九四九年是率先的第一輪。

  九龍城浸信會於一九四九年開始,在深水埗區的靠近山麓地帶佈道;多年佈道所凝聚的信徒至一九五五年正式成立教會。這間教會一直持續增長,後來甚至籌劃購地建堂;結果購得現時地址,並於一九六六年建成教堂。建造新堂標誌一個新階段,因此當入伙時將教會重新定名為「深水埗浸信會」。這所教堂在運用四十多年之後,進行重建;現時的新堂在二零一四年落成。

  深水埗浸信會走過七十年,走過地區最貧困的日子;繼續以雄偉矚目的新堂,默默服務正在默默蛻變的深水埗。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第四屆十大傑出長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