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相識二十多年的宣教同工傾談時,他慨嘆地說,感到在宣教工場最困難的是教養子女。我聽後也很有同感。作為宣教士,我們是十分珍重愛惜神所賜給我們的子女,我們很期望他們能在工場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可以作個愛神愛人的宣子。只可惜在種種因素下,宣子的快樂指數與我們期望的有所落差。根據我的宣子和所認識的其他宣子身上觀察所得,造成宣子不快樂的原因可以有以下數種:
1. 語言文化障礙:
當一個宣教家庭去到異地生活時,宣子所面對的第一個衝擊多是在失去過往熟悉的語言環境、喜愛的食物、至愛的親友和習以為常的起居生活模式的同時,也因着不同語言的溝通障礙下而很難結交到新的友伴。在缺乏朋輩社交圈子,甚或因語言文化表達不通而被同學誤會排擠的情況下,會感到非常孤單無助。由於不懂如何表達內心不愉快的感受,可能會做出一連串與父母頂撞、使父母擔憂/傷心難受的行為表現。這種情況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到他開始有屬於自己的友伴/社交圈子之後,才會有所改善。
2. 心有不甘:
當宣子感到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離開自己所珍愛的親友和生活環境,要跟隨父母移居工場時,內心會感到很不公平。這種感覺大大影響了他們與父母,甚至與神的關係,也容易有機會導致輕易放棄和反叛的性格,也容易失去目標動力和喜樂的心。
3. 不適應就讀學校的施教模式:
有些宣教士家庭,由於在工場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讓子女入讀比較好的國際學校,只好安排子女入讀當地的本土學校。有宣子在每日放學回家時,都顯得很不開心。由於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特別在某些伊斯蘭世界的學校裏,老師有着無上的權威,可以隨便公開責罵,甚至責打學生,宣子也不能幸免。加上學校裏幾乎所有人都是穆斯林,老師、同學們會經常追問宣子為何不是穆斯林,因而使宣子每次上學時都面對沈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
4. 身分危機:
有宣子隨同父母在工場成長,自小在國際學校、宣教士子女學校或當地學校讀書,漸漸地,英語、法語或當地語言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一語言。他們的思想模式、處事作風或價值觀與父母的一套差距愈來愈遠,同輩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父母的影響力。他們開始感到很難與父母有好的溝通,愈來愈難彼此明白。特別在隨父母回老家述職或放假時,在自我身分的認同上會感到迷惑,對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完全沒有歸屬感,反而有種莫名的孤單失落感。加上在工場完成中學階段後,很多宣子便要去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繼續升讀大學,有可能永遠不再返回自己成長的工場,和有機會不再與相伴已久的同學、朋友們相見面。這會更加使他們再次有被連根拔起的感覺。有不少宣子因未能好好處理這種離愁無根的感受,以致影響了他們日後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產生抑鬱的情緒呢!
5. 缺乏安全感:
也有宣子因父母事奉的地方沒有合適的學校,因而需要入讀距離較遠的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宣子往往在感到最需要父母在身邊支持、鼓勵、愛錫和安慰時,卻發現要獨自一人去面對同學的欺凌、生病、受傷;老師或社監偏心/不公平的對待,在無數個晚上只好獨自睡在牀上飲泣。宣子若不能在學校或宿舍找到一位可以依附信靠的對象,便很容易失去安全感。這會大大影響他們的成長,特別是在發展親密的個人關係上容易出現問題。
其實,造成宣子不快樂的原因還有很多,在這有限的篇幅內不能盡數。只希望藉着這短短的分享,讓大家稍為明白宣子所面對的處境和心情,以致更曉得如何為他們守望禱告、如何更有效地與宣家同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