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60 期(2019 年 6 月 16 日) ◎ 淨山清泉 ◎ 李偉德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然而,在現代社會急速改變,個人主義和多元主義氾濫的衝擊下,教會當如何發聲,引領信徒從信仰的角度辨清問題本相,以行動回應?基督教實踐神學家Richard Osmer倡議教會應避免採取附和個人主義或反現代化的威權主義的進路,並參照新教傳統恢復教會的教導公職(Teaching Office)。
教導是維繫教會存亡的重要和恆常功能,包括「信仰傳遞」:決定信念和實踐規範、「再詮釋」:在處境中解釋信念和實踐規範和「教育體制化」:建立教導體制。Osmer強調教會教導需服膺在福音的終極權柄以下,並透過由堂會(Congregations)、宗派(Denominations)和神學院(Seminaries)三個中心組成的體制,共同發展,平等地以勸說,非強制性的方式進行。
期盼香港的眾多堂會、宗派和神學院急步直追,教導信徒關愛受造世界。我們需要全面的神學反思,重尋信仰傳統中適切的信念,並學習認識當代生態危機,建立一套合乎聖經和教會傳統的環境倫理,結合教會整全的宣教使命。神學院是訓練牧者和傳道人的基地,我們極需要新一代的教會領袖有廣闊的視野,紮實的神學基礎以帶領信徒負起關愛受造世界的使命。
堂會教導更是舉足輕重。堂會當配合羣體的實際生活處境,設計與他們信仰階段匹配的課程,在實踐中反思信念,強化教會禮儀,並靠着聖靈的能力協助信徒感悟創造主的奇妙和培育關愛受造世界的品格特徵及生活習慣。至於宗派方面,則可提供資源,支援各堂會推展教導工作,舉辦聯合活動;更可擔當堂會、神學院和環保組織之間的橋梁,就社會上的環保議題進行研究和發聲。
如E. Brown所言:「如果環境危機是犯罪的後果,那麼,作為上帝救贖心意的部分,扭轉環境危機、修復受造界便只有透過教會才能發生。」而這亦只有在教會能適切地發揮其教導功能時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