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關懷主日


2860 期(2019 年 6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態危機已是鐵一般事實。這從全球暖化的速度和它帶來的生態影響已反映出來。這跟人口膨脹有關,但更重要,這跟現代的生活方式分不開。反思生活方式最佳的方法是教育,不但因為教育關乎啟蒙,更因為教育培養品格。那麼,一個尊重生態和維護生態公義的教育應是怎樣?

  第一,生態關乎相互連繫。一個相互連繫的教育強調個人整體成長、人與社羣、人與自然、人與過去和將來,並人與奧祕的關係。在相互關係的理念下,教育的重點是認識和肯定差異、強調合作、對他者的尊重和承擔,並創造一個開放和歸屬的空間。在相互性連繫下,個體不是從自主性來理解,而是以相互關係來理解。即沒有他者,就沒有我。這正如建曹(J. Kinchole)說,「製造知識和自我建構不可能在複雜的關係網絡以外發生。」

  第二,生態關乎一種有機體思維,即其中任何一樣事物的變化,整體也帶來變化。固有設計價值(inherent value)肯定人類有潛能去創造,與大自然合作,共同建立新的可能或將潛能實現。然而,人類的自由並非沒有限制的,大自然也不是可以無限地被改造。大自然和人類固有的設計就是他們的限制。當這限制不被尊重時,這就出現當下的生態危機。

  第三,生態關乎一種靈性體驗,並以價值理性為核心。靈性體驗可以是宗教的,但不限於宗教。靈性視野讓我們走出人類中心,看見眾生的相互連繫,並欣賞大自然奧祕。大自然的奧祕讓我們產生對它的敬畏和謙遜,也認識人的渺小,而不是將對方物法。此外,靈性視野讓我們走出物質主義對人的限制,從而看見心靈世界的重要,即意義、超越、整全和愛。在生態一事上,以靈性為核心的教育高舉足夠(sufficiency)和受託(stewardship)等價值。

  第四,生態關乎對多元的肯定與尊重,並以生態為中心。若人類中心主義是排斥非人類,國家也是如此。事實上,有國家為了自己經濟發展而犧牲了生態權益。生態中心不是對抗人類,而是拒絕以經濟主義和國家主義出現的單一思維。

  一個能夠回應生態危機的社會想像要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態中心、物質主義轉向靈性、化約主義轉向整全、國家主義轉向全球、經濟進步主義轉向足夠、當下主義轉向將來指向。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