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宗教心


2848 期(2019 年 3 月 24 日)
◎ E療行傳 ◎ 梁卓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與醫療可說是一體雙生。英文 “Salvation” 通常譯作「救恩」或「救贖」,蒙上宗教色彩,其實在希臘文裏含義更為寬廣,是指身心得到完全的拯救,還原到平安健康的狀態——這同樣是醫療的宗旨。

  基督教對醫療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新約聖經,有不少篇幅記載耶穌治病的神蹟:譬如令盲人重見光明(可八22-26)、痲瘋病人痊癒(路五12-16;路十七12-19),甚至令死去的拉撒路復活(約十一)。耶穌也把治病的牧杖交給門徒,據使徒行傳十四章八至十節記載,保羅治癒了生來瘸腿的病人。在保羅被拘禁期間,受到路加的悉心照顧,因而稱他是「親愛的醫生」(西四14)——健康是身心的救治和療癒,由這個角度來看,醫生與使徒;治病和傳道,是密不可分的。

  耶穌傳道治病,療癒心靈,視病猶親,尤其關懷社會底層,這奠定了後世傳教和醫療相輔相成的傳統。後世許多傳教士都以醫療輔牧職,尤其是在十九世紀西方開闢殖民地的高峰時期,許多傳教士都以創辦醫療為加強傳道的途徑,譬如英國的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美國的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和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也促進了現代醫療在全球的傳播。

  同樣的歷史背景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一八八一年來到香港,推廣西醫服務,為香港貧苦華人提供治療,並於一八八七年建立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以及開辦了作為港大醫學院前身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雅麗氏利濟醫院創辦之初,資源捉襟見肘,卻依然撥出四個小房間作為學生的課室,寓教學於工作,而日後香港醫療的宏大事業,正是源起於這小小的搖籃。

  雅麗氏利濟醫院與那打素醫院不久合併,眾所周知,那打素的名字與護理密不可分,一八九一年由倫敦傳道會派遣史提芬夫人(Mrs. H.Stevens)來雅麗氏利濟醫院擔任護士長,從此為香港的專業護理制度奠下基石,在當時即能與英國看齊。今天在前線為廣大市民服務的護理精英、在醫學院作育英才的護理學者,不少人都承蒙那打素的培育及啟迪。

  綜觀全球醫療的趨勢,護理專業在整個醫療系統的地位愈見關鍵,護理人員在整個專業醫護系統中佔最大部分。近年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以及長期病患倍增,為公營醫療系統造成雙重壓力,因此醫療方針也由過往只注重治療轉向兼顧護理,尤以長期護理和家庭護理為甚,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更豐富的相關知識,為病人和醫生提供最合適的正確信息。二零一七年,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率先向港大醫學院捐贈明德教授席,資助護理教研,足見於社會脈搏之先見洞察。

  今日香港經濟發達,物質豐盛,侍奉貧病的行醫傳統,似已成遙遠的歷史。然而,貧富懸殊的弊端,人口老化之困頓,公營醫療系統的危機,人生的憂慮與疾苦並不會因為社會財富增長而消失。今天我們的醫生受到壓力而抱怨,或者在市場導向的局勢中迷失,不妨想想當初教會創辦醫院的初衷,基督與使徒的情義。

  梁卓偉(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