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名孩子,當我們開始宣教的時候,大兒子剛兩歲,而女兒則在工場出生,所以對他們來說,從小開始,便穿上「宣子」的衣服,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宣子所面對的困難,就例如朋輩相處、語言和搬遷等,都沒有困擾他們。
我們宣教的對象主要是華人,話雖如此,但第一個工場卻有小印度之稱﹔每逢過年過節,滿街滿巷都是印度人,還以為自己去了印度。所以學校的佈置也以印度教為主。兒子入讀一年級,送他上學,踏進校門接待處,迎面而來就是一座打扮鮮明的印度佛,這個實在困擾我,我切切不想兒子在這種環境下受教育,我可以作甚麼呢?這裏的教育是以校區來劃分,每區的孩子就讀的學校已經劃分好,除非付上昂貴的學費讀私校,唯一的方法就是祈禱。
神不需要我們等很長時間,便把我們一家抽離這個工場。工場主任將我們派到一個內戰仍未完全結束的地方。初到貴境,大街小巷都看到手持機關槍的步兵,坦克車在路上來回巡邏,好不緊張﹔但另一方面,這個地方卻保留了傳統教育制度,相信這也是我們華人父母喜歡的學習模式。就是有測驗和默書,與此同時,更有我們基督徒父母最愛的聖經課﹔雖然是小學,但上課前有早會,讓孩子在學校也學習聖經的教導,就這樣,我兩個孩子就在這個環境打穩了信仰的基礎。
兒子和女兒先後要踏上中學,神將我們從這個小島遷到城市﹔小島生活純樸、簡單、挑戰性不高,發展也有限制。要預備孩子踏上大學和社會,有一定的制肘,神適時的將我們調往城市,這裏有全國十名內的男、女中學,培養孩子們踏上大學,選擇方向,接觸社會,接受挑戰。
今天我兩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我們走過的每一個工場,都有他們的蹤跡。每次他們回去探望當地的朋友,都受到歡迎,因為每一個地方總有一些人與他們一同成長,一同經歷神,一同事奉。
有回女兒分享老闆對她的稱讚:「以你這個年紀,走過這麼多地方,實在少有,你比我去的地方還多。」
若不是耶和華的恩典,沒有一樣可誇;作為宣教士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子女,我只有深深的說,「他們是蒙福的一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