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街191號


2847 期(2019 年 3 月 17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世紀五零年代,國內戰亂止息不久,大量民眾持續湧至香港。那年代,香港可說是一個「難民城市」。由於不少居民只視香港作為中轉跳板,等待時機再續移往其他地區;因此直至六零年代,香港亦可算一個「移民城市」。

  踏入七零年代,二十年之前「新來港移民」的第二代,長大成人;他們是香港在戰後出生的第一代,是社會的「新青年」。那時香港社會經歷經濟起飛,大致上初步脫貧。這新一代青年的父輩所離開的國內鄉土、尚未發生「改革開放」,而「香港回歸」尚未是那時的當前課題。這香港戰後的第一代青年需要重尋身分,為人生定向。

  關愛青年,扶立青年—「突破機構」在一九七三年為此成立。機構最先的工作是出版雜誌,並設立輔導服務;再不久就闖進多媒體圈子,既在電台佔有節目時段,亦製作節目於電視台播放,甚至公開演出。隨後機構的服務愈趨多元;甚至應邀到外地推廣經驗。

  機構取名「突破」,認為與青年同行,就需要貼近時代脈搏,作創新先鋒,並且提供交流平台,導引青年建立人生路向。這股服侍的宗旨和使命,稱為「突破運動」。機構又認定,「運動」的延展,不單只提供多元服務;機構一直注重教育和研究,經常舉辦領袖訓練及青少年培訓。

  吳松街一百九十一號原本是一幢一般的、由發展商建造的商業大廈。「突破機構」在一九八五年購入整幢大廈,作為辦事處及活動的總部。能夠有高遠的前瞻和服侍的信心去購買整幢大廈,是香港「福音機構」史無前例的突破。這也正是「突破機構」的本色。

  在一九九六年,「突破機構」的總部遷入位於沙田的「突破青年村」。吳松街「突破中心」需要調整角色,重新定位。一直以來,這處場地,尤其低層,都以不同的面貌面向新一代青年。或書廊,或餐廚,或其他活動,「突破中心」仍在導引青年創路行。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HeHeSheShe】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