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17 期(2018 年 8 月 19 日) ◎ 信.道.靈.心 ◎ 陳錦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筆者大膽提出,文章中的「教牧們」及「基督徒心理專家A」可能是系統神學家的縮影,而「基督徒心理專家B」就像一個實用神學家。這只不過是籠統的分野,各位神學家勿對號入座。而他們的不同是,在面對新的現象時,系統神學或會以過往所建立好的信仰框架來過濾、解釋這新現象;而實用神學或會先着重當事人的信仰經驗,會以與他們共度難關為出發點提供協助。
這個觀點是套用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人在處理及認知新事物時的兩套策略,一種是同化(assimilation),是將新的事物放進現有的基模(schema)中,使之同化;另一種是調適(accommodation),是既有的基模不能解釋新事物時,就修改既有的基模,以求達致有新的認識。德謙兄文章中的教牧們與A,就採納了同化的策略,以求將小玲的經驗放在既有模式中。此舉在信仰上無需修改,但帶出關顧問題。
而專家B採用的是近似調適策略,先接納小玲的經驗讓其抒發,加以肯定,當中亦涉及很多疑幻似真的經驗。個案中未有系統地修改信仰,但亦有很多灰色地帶沒有說明,是有機會對現有信仰系統的改變。
同化與調適都不是壞事,是我們接觸新事物/經驗時經常做的事,我們甚至可按情況靈活套用,沒有一套比另外一套差。但當這兩種策略走到極端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過分同化會導致信仰與生活脫節、固執、遍激、唯我獨尊,最後變成所謂「堅離地」的信仰。過分調適亦會變成沒有立場,在信仰上左搖右擺,以人的經驗取代一切。我們亦會有惰性,習慣地只使用一套而忽略了它的限制。
處身在信仰與經驗有矛盾的狀態(例如小玲)雖然是件不快的事,但信仰是要處身在這種邊緣,在矛盾和夾縫的狀態下才會迫使我們認真探求,帶來成長。而在過程中未必是只用一套策略就完全奏效。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