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蹟醫治是一個使人迷惑的題目。我們都很有興趣知道,人的信心有沒有醫療的作用。聖經故事中患血漏的婦人相信觸摸耶穌的衣裳就可痊癒(可五25-34)。中世紀時很多信徒在前往朝聖途中宣稱得到醫治,現代對神蹟醫病的驗證比較嚴謹,經得起驗證的神蹟醫治仍不時出現。
現代的研究普遍上都用「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來理解這個功效。「安慰劑」是現代藥物研究中使用的工具。為要證明藥物的療效及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研究人員會將相同病情的病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受試藥物(測試組),另一組給予對病情沒有作用的其他藥物,例如維他命丸等(對照組),但仍告之是在試驗新藥。研究人員以比較測試組與對照組在服藥前和服藥後的病情,而決定藥物是否有療效。令人驚訝的現象是,有一部分服了沒有療效「安慰劑藥物」的病人,他們滿以為自己所吃的是測試療效的藥,他們的病情與真正服用有測試療效藥物的病人有同等或相近的好轉,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當朝聖者相信到達某個地點朝聖會帶來治療,或信眾相信藉着某種行動上帝就會給予醫治的人,這種「安慰劑效應」就可能產生作用,令當事人得到治療。
仍然有人會質疑,這種「安慰劑效應」只是一種心理作用,沒有對病情帶來實質效應。最新的研究顯示,當人預計(相信)減輕痛楚的治療方法(安慰劑)會帶來作用,這種預計會傳遞訊息到前額葉皮層及相關皮層組織,釋放神經遞質,在脊髓頂端的背角與痛楚的訊息相遇,減輕其強度。 原來信心(預計/期望)是會在人大腦中產生效應,帶來病情的變化。亦有論點認為人們對藥物的反應,亦包括我們相信穿著白袍的醫生所開的藥(所用的治療)是有效的這份信心。這一份信心會帶來治療,相信與治療兩者是息息相關的。信心會帶來治療並不是天方夜譚;信心是整個治療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上述的研究只顯示信心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並不表示要以信心取代治療。現代有部分信仰羣體倡議單憑祈禱和信心就能治病,背後的動機可能包含要以祈禱或信心去創造一個神蹟,本文並不苟同。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