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牧養芻議


2811 期(2018 年 7 月 8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讀者問:基督新教的牧養偏重理性教導和立志,感性牧養有點不足;好不好在這情緒病流行的年代,談談教會可以怎樣做好「感性牧養」?於是有以下的粗淺想法。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認識一個基督化家庭,女兒亭亭玉立,外人都好奇父母怎樣培育女兒有好的品行,好讀書,在教會裏得人喜愛。原來在家裏,父母都允許女兒表達各種七情六慾,最優美和最醜陋的,都首先在家裏呈現,讓大家回應、了解和接納;她出外時,就有把握應說甚麼、做甚麼,程度也恰到好處。換句話說,女兒在外面這麼自信和可愛,是因為家庭這個緩衝區(buffer zone)有預演(rehearsal)。

  感性牧養實踐上有甚麼要注意呢?

  負責感性牧養的同工(宜由主修靈修、輔導的同工主理)需要有一個「基本的信念」:情緒經驗和表達本身並沒有好壞,好壞只在發生情緒之後所採取的行為,行為可以造成好與壞。

  以下提供三種表達形式,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感性牧區」,讓「談情」多些,「說理」少些:(後者也很重要,但可留在崇拜和主日學多做):

  •詩歌朗誦會:除了朗誦《詩篇》之餘,也朗誦現代和古代的詩詞或歌詞,然後自由抒發一下感想。

  •茶水間:讓人輕鬆坐下品嚐咖啡或茶,不是談論公事,而是閑話家常。想起台北巿有一間教會,樓下連着一個花園茶座,讓弟兄姊妹心靈找到一個安竭的綠洲。我想這是大城市中是愈來愈少的風景了。

  •哀傷小組:失去是人生常有的遭遇。在這裏人們可以為到他們失去的一些東西傾訴哀哭,無論是消逝中的城市舊記憶、逝去的青春,錯失的機會、死了的狗、失去的感情、懷緬已故的親人等等,在這裏都可以自由傾吐,這裏沒有人會說你多愁善感、傷春悲秋,只有簡單的聆聽、接納、明白。可以口述,可以憑歌寄意,可以繪畫,可以跳舞,所有藝術的形式都允許。

  感性牧養過程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盛載」(containment):就是接納和明白(注意:不代表你完全同意),不需要解決問題,也不需要提供標準答案。經驗過這過程的人往往會發現:很多原先的問題慢慢看得更清楚,要找答案也容易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意圖自殺的人放棄自殺的念頭,其中關鍵點就是讓他知道你感受到他當下的感受,明白不代表同意,只是你感覺到他的痛苦,而願意同他在此刻分擔苦楚。因這不是團契或崇拜空間,先不用管他所表達的是否合乎「聖徒的體統」。(若咒詛敵人的祈禱也可以放在詩篇一三七篇裏面,我們就有理由,包容多元情感表達的空間)

  第二個重點是「回應」(response):這個世代,表達之後最怕沒有人回應,像對空氣講話,是很恐怖的。同工(或受過訓練的信徒)可以用客氣和非論斷的態度真誠地回答,如:「我感覺你的歌聲裏面好像有很強的活力」、「我好像聽到裏面有好深的眼淚還沒表達出來」、「我不知道有沒有聽錯,你的繪畫裏面似埋藏着哀怨,對嗎?」並且容許對方不同意你的回應。

  或許,有一天,常去酒吧消愁的人會發現,教會這些「感性牧區」是一條更佳的情感出路。

  許德謙(SoulWeaver私人執業靈修導師及美國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