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與處境出發
 重構聖經世代意義


2811 期(2018 年 7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已於六月三十日舉行「聖經與當代世界系列」信仰文化講座第二講,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主講「聖經X新世代」。他直言有人認為聖經與時代並不相關,但亦有因誤解經文變得過於相關,信徒作為時代的聖經詮釋者,有責任重構聖經對當下世代的意義。

  「每個時代都有其問題等待回應,首要知道回應的是甚麼時代。」他指,今日是充滿操控、充滿標籤、個人主義主導的時代,社會已有既定意識形態讓我們跟隨,個人主義亦令信仰停於個人得着、感受良好,而落入危險之中。葉博士明言聖經擁有豐富的真理,足夠回應時代處境,例如當下熱議的安樂死、同性戀、職場神學、貧富懸殊等議題,惟詮釋者要先懂得發問問題,找出新時代的問題核心。

  聖經的本質包括語言、故事、神學及應用四個層次,葉博士提醒若忽略聖經本身的層次,直接以今日的工具解讀時代,反會令聖經失去原本存在的意義,「新世代的讀經危機是不注意聖經的歷史性、故事性及神學性,很容易直接跌入被操控的危機,將聖經詮釋權交給世界其他價值。」

  有關語言層,他建議信徒盡量多讀不同版本聖經,如新標準修訂譯本(NRSV),盡量貼近原文理解,並了解文字因語境不同產生豐富的可能性;其次是故事層,追尋聖經中的人物關係與社會處境亦有助釋經;神學層則涉及作者的信念和經文背後的價值,最後應用層則關於靈性及道德教導。

  他舉例在聖經原文中,順服人與順服神分別使用兩個不同的希臘文,前者是尊重,後者是對神有絕對性順服,而作出違反常理的事,惟中文譯本卻使用同一個詞彙「順服」;又如「愛」的希臘文,聖經作者選擇使用「Agape」表達神的愛,棄用當時流行的「Eros」,在歷史層面得知作者要帶出神的愛是不一樣的愛。他特別提醒要小心個人主義主導的釋經,包括得着主義、感動主導及權威釋經,均是根據個人喜好釋經,以結論決定理據。

  葉博士續從神學家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著作《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進路,透過文本敘事(Narrative stage)、當時處境(Historical stage)及寫作目的(Spiritual stage)重構聖經與時代的意義。他以馬太福音「好事與誡命」為例,很多人直接跳到「要把一切毫無保留地都交給上帝,不要學習那青年人」的道德教導,卻忽略文本中耶穌用上反問句,以及當時極大貧富懸殊,做善事目的是為了換取政治權力的處境。他以此回應今日教會熱心派發物資和探訪,卻不願意奉獻生命和時間與基層小孩同行成長,只消費他人令自己感覺良好。他最後鼓勵信徒透過多發問和尋溯,從聖經釐清新世代中的使命:「The one who ask more hear more ; the one who walk closer see clearer.」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