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我不回香港讀書,我要去美國,在那裏生活讀書不是挺好嗎?」十五歲的文儀面紅耳赤,高聲跟爸媽「討論」讀書的安排。她曾在美國三年,認識了要好的同學,四年前卻被迫跟爸媽來柬埔寨宣教。「為甚麼要帶我來柬埔寨?神呼召的是你們,不是我!我受夠了,當日要我跟着你們來,今日卻又叫我離開,我可不是行李,隨你們到處漂流!你們愛柬埔寨人多過愛我!你們不配做我父母,你們理會過我的感受嗎?有為我設想過嗎?」激動的靜文顫抖着瘦削的身軀,崩潰地哭起來,將多年埋藏心底的不滿爆發出來。
此刻空氣凝固了,連爸媽的呼吸聲也靜止了,只聽到靜文的哭泣。媽雙眼充滿淚水,發顫的嘴卻吐不出話來,既傷心又委屈,更感內疚自責。爸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企圖打破僵冷的空氣,說:「從美國到柬埔寨,我們不是適應得很好嗎?你從柬埔寨回香港也適應得來的,何況香港是你出生的地方……」
誰知靜文聽後哭得更厲害:「香港是我家?除了一些不認識的親戚外,我甚麼也沒有。好像熟悉,卻是陌生。我的家在哪裏?我的朋友在哪裏?我究竟是甚麼人?」說着說着,文儀傷心地衝回房間,大力地把門關上,留下爸媽無言相對。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絕非巧合,因這是宣教工場常見的一幕。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宣子,他們面對:
成長的挑戰
宣子從兒童進入青少年,是一個最具挑戰的階段。這階段的危機是自我統整還是角色混淆。像故事中的靜文,因受着身體及生理急促變化的影響,情緒一下子便激動起來,變得愛與父母爭辯,並且努力爭取「 話事權」。
跨文化壓力
宣子在跨文化環境中,不容易與朋輩建立關係,同學可能視他為異類,讓他感到被孤立、被排斥,常有一種不被了解、沒人明白的感覺。即使好不容易認識了朋友,卻又因父母轉換工場而再度面臨分離。離別的傷感讓宣子對情感的投放有所保留,極端的甚至不再投入或付出,變得冷漠及抽離。
升學的抉擇
因着升學的緣故,宣子再次面對離別(離開父母及同伴)、跨文化的衝擊及尋索自我身分的一個循環。無論是入讀寄宿學校、回母國或去其他國家就讀,他們的身心靈都必須重新調節,以適應新的文化及生活,重新認識新朋友。
面對這些挑戰及壓力,宣教士家庭及關顧者當如何回應?
一、同心仰望上主
父母及宣子均需認定一點:主在船上。不論是父母的呼召,還是宣子的成長,祂都負責,並且負責到底。「是我,不要怕。」主耶穌說。(參考約六15-21)
二、父母表達關愛
在任何階段,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都非常重要,無可代替,切勿因事奉忙碌而忽略孩子的需要。面對搬遷及升學等安排,當事前及早與子女商量,切勿自行安排,因他們已不是小孩子了,否則便會出現激烈的反抗。
三、宣子自強不息
請信任孩子,他們有內在的能力和資源去面對這些衝擊及壓力,並藉此造就一個擁有多元文化、通曉兩三種語言、適應能力強、富彈性及包容的宣子 ─ 經歷與見識比同齡人豐富,擁有國際視野。
四、關顧者的支援
關顧始於認識與了解,始於關係的建立。宣子需要被明白及接納。認識你的宣子,以平常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是開啟宣子關顧之門的鑰匙。
林施麗輝(作者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宣教士關顧者,育有兩名已屆青年的兒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