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spirituality) 是甚麼?這很難定義,且借用Myers等學者(2000)的觀點:「靈性是一種很個人和私人信仰(beliefs),它超越物質生活各層面,給人一個與無限(the infinite) 有深層次的整全感(wholeness)、連繫感(connection)和開放性(openness)。」
一八四五年沒有參與任何正式的宗教團體的超驗主義者(transcendentalist)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在美國麻省的華爾騰湖(Walden Pond)邊,自己蓋了一個10×15呎的木屋,過了兩年的獨居寫作、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他的代表作《湖濱散記》,記述這段日子裏的反省、觀察和靈性發現,在那裏他和自己及大自然產生深入的連繫,被公認為一本極佳的靈性作品。
湯馬士·摩亞(Thomas Moore)是當今著名的心靈暢銷書作者,十三歲時加入天主教的「聖母忠僕會」作修士,共十三年之久;在他晉鐸前,他發覺,他的終身職志並不是作神父,於是毅然還俗,去攻讀文學、音樂和宗教研究,後來師從「原型心理學」的創始人James Hillman,成了榮格精神分析師;及後結婚,且育有兩個孩子。二零一四年,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個人的宗教》(A Religion of One's Own),這書的副題是:在世俗化社會創造個人靈性的指引。他說,離開修會這麼多年,他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像一個天主教徒,只是沒有參與建制的天主教會而已。他自己的靈性追求經驗,除了取材於天主教會傳統,他還會廣納各種世界文化的資源,還包括無神論者的論述,遍及文學、哲學、繪畫電影和音樂等領域,在不同的人類經驗當中,發現上帝超越的、神祕的蹤跡。他抗拒從眾和大敘述,對公式化的教條和宗教權威的教導,都批判反省,靈活地選取內心有共鳴的,成為自己的信仰素材;這樣信仰並不是人云亦云、自相矛盾、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乃是和諧共融的整合。這其實是榮格講的「個體化歷程」的另一種實踐方式。
作為一個在教會工作多年的牧者,從這書我得到很多啟發。假如我再有機會牧養教會,我會立穩在基督宗教的傳統,向更廣泛的在人文科學領域開放,尋求豐富的靈性資源,以便向信眾宣講貼近其經驗的信息。不過,這樣的牧養可能更加需要「分眾化」,就是為不同的年紀和背景的人提供不同的聚會,就正如今天的電影院,可能會在同一天一間戲院裏面,放映十套或以上不同的電影,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而後現代信仰經驗的捕捉,其實也是這麼個人化的一回事。當然,為了維持教會合一的意義和象徵,教會需要按節期舉行一些聯合崇拜和活動,讓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可以聚首一堂,參與並貢獻於「眾多而合一」(Unity in diversity)的羣體信仰生活。
許德謙(SoulWeaver私人執業靈修導師及美國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