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節日文化


2808 期(2018 年 6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李國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國的節日風俗歷經數千年之久,早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從中更能將民族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來。好比端午節,就具有極強的民族凝聚力。

  端午節流傳吃糭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據說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忠臣,卻被奸臣陷害,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章。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於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初五)那天,跳進汨羅江(今湖南長沙南面)自盡殉國。人民來到江上,划船紛紛想要拯救他,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的起源。人民又有感於他的忠君愛國,恐怕他的遺體被大魚吃掉,就用竹筒裝入糯米,做成糭子,拋進江裏,希望魚兒只吃糭子,不吃屈原。其後,再改用竹葉包裹糭子,在端午之時吃用,以為紀念屈原。

  從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令我想到當基督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所衝突時,基督徒應如何面對?是否迴避而完全不參與?抑或可以抱持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呢?是否可以把有些節日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基督徒對社會文化的認同,從而展現上帝的愛。

  時至今日香港的端午節,在沙田城門河、香港仔及大埔海濱公園等地點,均有龍舟競渡的活動,更有國際龍舟邀請賽,與外國人一起賽龍舟;更有一些教會組織「福音龍舟隊」參賽,認為可以藉着划龍舟傳福音。

  自一八零七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傳福音以降,歷經清代的禮儀之爭、民初的五四運動及非基督教運動,教會都無可避免先與中國本土文化起衝突,然後從中汲取教訓進行「本色化」協調。中國基督徒根據本土文化特色,使教會的設立,既能合乎文化傳統而不失諸教會的信仰立場,盡力使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可以合而為一,使宗教生活盡量配合中國的風俗習慣。

  其實,中國不同傳統節日各有特色,教會若能嘗試從福音信息當中尋得對應之處,籌辦跟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適當地與之配合,必能帶出良好的效果。以致讓慕道者明白,基督信仰不單不反傳統,而且更能承載傳統。

  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的記載,可以瞭解保羅傳福音的原則 —— 向甚麼樣的人傳福音,他就作甚麼樣的人。這是首先學習認同別人的需要,繼而將他們領到耶穌基督的面前。

  李國權(基督教協基會錫安堂顧問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