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生說,他最近正在讀《聖經》,《聖經》讓他變得內心平靜。我們都知道,內心的平靜,對一個醫生來說意味着甚麼。當然,忙中求序,鬧中求靜,是如今許多人渴慕的事情,雖然這並不容易。如何才能從紛擾的思緒中平靜下來呢?能夠從《聖經》中發現安靜的源頭,「那眼睛就有福了」(路十23)。耶穌禱告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露出來;父啊,是的,因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路十21)。
人都追求聰明練達,這沒有錯。然而,若失去赤子之心,那些向嬰孩才顯露的「美意」,就無法被我們聰明的心靈觸摸到。
孔子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有一次,他拋開厚重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望天」,而且是默觀。他說:「『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我欲無言。心直口快的子路急了,說:「老師您如果不說話了,我們如何傳達你的思想呢?」孔子說:「天說了甚麼嗎?甚麼也沒說,然而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生不息,天說了甚麼嗎?」
「誨人不倦」的孔子,忽然不願意說話了,但他沒有放棄教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不言之教。這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望天」得到的啟發。這一課,在之前的課堂上闕如,在歷史典籍中也看不見,需要走出課堂和典籍,從「天何言哉」中悟出道理,發現隱藏在萬物中的生命的奧秘。子路擔心老師不再教學了,其實老師只是有了新的發現,發現在知識、言語之外的另一方天地,那是需要帶着敬畏的、安靜的心來學習和體會的。
「看見你們所看見的,那眼睛就有福了」(路十23)。有福的眼睛,讓人的心靈接近嬰孩,變得柔軟、有彈性,也變得敞亮、強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