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主日談有基督生命特質的社會關懷


2791 期(2018 年 2 月 18 日)
◎ 特稿 ◎ 孫勵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天的香港需要教會作甚麼樣子的關懷和服侍?

  眾所周知,教會自二戰後七十年來在扶貧、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事工造福了幾代人,成為社會的鹽和光,貢獻既深且廣,一直受市民稱譽及尊敬。

  然而,隨着各類服務自身專業化的發展,也因政治時勢轉變,今天由教會興辦的各類關懷事工或社會服務都不免有些迷失方向或淡忘根本。筆者見聞之中,有由教會主辦的社會關懷大多止於個人憐恤的層次,以專業模式營運的基督教服務機構則已面目模糊。前者忽視社會問題的根源,讓個人關懷只能治理表面傷口但病根仍在;後者失去基督教獨特的神采,與不以基督教為名的社會服務毫無分別。要重展基督教在世而不屬世的影響力,要在這荒誕與混濁時代作鹽和光,當前急需教會三向並進,不再因循舊路,不再猶豫不決,要敢於嘗試、敢於反省、敢於重整。

  一、建立希望

  香港普羅市民的希望感極低落,這城市失去了遠象和盼望,溫暖人心的個人關懷固然可貴,但要持續振奮人心和建立希望卻不是單靠個人關懷可以達致或維持,視關懷為佈道預工的手段式思維更令人產生教會堅離地的感慨甚至不滿,因此,即使只談建立希望,也須加入集體/社會希望的角度,這樣,社會關懷的目光才不致膚淺短暫。

  二、倡導公義

  個人及集體的希望感低落往往源於社會政策及制度的缺失,教會的關懷行動若漠視根深柢固的結構因素,便會淪為無知的幫兇、廉價的關懷。今天的教會要學習與權力對話而不歸屬權力,既不犬儒也不盲從、不亢不卑、不畏不縮地擔當時代先知的角色,讓教會的聲音成為俗世清音,展現教會對不義的拒絕,最終,必有助於社會建立希望。

  三、牽引共融

  倡導公義不等於與持不同觀點者為敵,基督徒是蒙赦免得救恩的羣體,當知人性軟弱的共通點並堅信上帝愛每一個人,更應力行天國在地的使命,致力使人和睦。或許,基督徒羣體應從自身做起,活出合一的見證,才能以身作則,擔當和平之子的角色。

  以上三點,看似簡單,卻絕不容易。新年伊始,當我們立志作主所喜愛的事時,我們是否可倒空自己,重尋上主的心意,深究問題根源,裝備自己,讓社會關懷切中時代所需?

  孫勵生(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