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性侵者重建身分
第 2791 期(2018 年 2 月 18 日)
◎ 要聞
「失控、性慾強、變態、遠離⋯⋯」這等都是大眾對性侵者的標籤。香港性文化學會已於二月六日舉行「向性罪行說不——關愛同行、防範未然」講座,由明愛朗天督導主任江寶祥先生分享與性侵者同行的經驗,鼓勵大眾解除病態標籤,共同對抗性侵犯問題。
明愛朗天計畫主要幫助曾性侵犯他人或有傾向侵犯他人的人士,共同對抗性侵犯,協助他們重建人生。江寶祥直言,每當向人介紹計畫難免被問:「這班人值得幫助嗎?」他續言,社會大眾一般將性侵犯問題的發生,歸咎於個人素質、性格問題,將人與問題視為一體,標籤性侵犯者,甚至認為處理性侵犯問題就是處理性侵犯者,惟這種將問題「內化」會使性侵犯者認同自己的身分定型,失去改變的希望。
他續指關於性侵犯的成因,有人認為是個人自控能力或性慾問題;有人認為出於童年被虐待;有人認為是被色情資訊扭曲等,「若從侵犯者患有疾病作進路,就無法防止性侵犯的發生。」江寶祥先生認為坊間對於預防性侵犯的教育,一般都放在受害人身上,而非侵犯者身上,然而他發現侵犯者有能力對抗侵犯的發生,強調:「人不是問題,性侵犯才是問題。」
該計畫接觸不少自願尋求協助的人士,大多帶着掙扎和內疚,江寶祥透過幫助他們承擔責任,發現生活盼望和夢想,重建人生。例如引導他們思考偷拍時需要控制多個步驟才能完成整個過程,讓他們覺察到自己是擁有控制能力,並學習用以對抗性侵犯的慾念和行為。
他鼓勵大眾接納和尊重曾作性侵犯的人士,解除病態標籤,因為共同對抗性侵犯問題,不能只看見他曾為性侵犯者的身分,要幫助他們發現整全生命的故事,重建身分,投入生活與社羣,尤其是教會,他說:「教會應該是一個非常接納的地方,當罪影響一個人時,並不影響他的價值,即使曾做過,仍有他的價值所在。」
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關啟文則認為,性侵犯者同時面對外在和內在的挑戰,一方面他們需要面對自身的掙扎,另一方面他們受不良文化所影響,他期望社會能向不良文化說「不」。他指,早在二零零六年調查發現性侵犯年輕化,十八歲以下疑涉性侵犯者數目有上升趨勢。而近年愈來愈多「約會強姦」或「相識強姦」,男生以為女性是應分給予自己,當提出性行為被拒時便對其進行強暴,亦有如近期「#MeToo運動」揭發導演、教練和醫生等有權力人士,以權力作為工具向相識的人下手。他又批評性解放思想淡化性暴力,扭曲當下文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