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牧養的教會,與圍村為鄰。教會左邊的是田心村,右邊的是新李屋村。感謝神,我們與鄰人都能和睦相處。
我們教會向圍村村民傳福音,採用的是「族羣佈道模式」。我們不直接挑戰他們的傳統信仰,而是告訴他們信耶穌的好處,以及對生命改變的意義。現在的圍村比前開放多了,不少家庭都有人信主;我們教會會鼓勵圍村居民的會友,宜於透過愛心關懷的表達,期盼能夠感動他們的家人信主。
在傳統宗教習俗風氣的影響下,新界鄉村村民信主之後,常常要面對信仰與傳統文化習俗的衝擊。我們會教導會友採用「取代模式」,藉此發揮功能替代的效果。例如農曆新年信徒在家內可張貼揮春,在門外可張貼對聯,只要內容方面肯多花心思,便能收到與別不同的效果。一般揮春的內容都着重吉利和好意頭,基督徒可改以聖經金句或福音語句為內容的揮春取代,而教會亦備有大量福音揮春供會友使用。
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標誌着新一年的開始,也展現出蕭瑟的寒冬已然過去,迎來了萬物復蘇的春天,天地間的生命力又重新煥發起來。新春期間,祭祖乃鄉村家族當中的重要節目,為此,教會應教導會友明白祭祖文化的本意。祭祖其實是藉着行為上向列祖列宗表達孝思,在倫理上生發慎終追遠的功能、祭祖包含了行孝與紀念的雙重意義(參考麥兆輝著:《尊天敬祖》)。因此,建議會友以「取代模式」表達孝思。例如以「獻花」取代香燭,表達敬意;以「飲水禮」取代敬茶,表達「飲水思源」,如此同樣能夠把慎終追遠的孝思發揚開來。
元月十五的元宵節,村人還有「點燈」的習俗,就是向祖先祈告宗族後裔最新繁衍情況的儀式。會友告訴我,村民現在已較開放,族中的信徒只需繳交費用,可由族中的長輩代行「點燈」之禮。經過點燈儀式後,新添的男丁便正式成為族中成員,名字記錄在族譜之內,並有權承受祖先的產業。
我們教會於一九四八年建立,在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不少村民曾領受過教會派發的救濟品;而教會於這些年代曾開辦幼稚園,學費較為低廉。現在那些在村內具有影響力的村民,多屬當年教會幼稚園的畢業生,對教會抱有好感,所以不會禁止我們進入村內派發福音單張,甚至作個人佈道。感謝神。
李國權(基督教協基會錫安堂顧問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