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互相鄙視」。
這是我認識的一位媽媽描述他們母子關係的一句話。
法國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代表作《貝呂松先生的旅程》(1860年),其中的主角貝呂松先生頗耐人尋味。他帶着妻子和女兒旅遊,途中遇到追求他女兒的兩個小伙子。在勃朗峰遊玩時,貝呂松差點墜入山谷,多虧其中的一位追求者阿蒙的搭救。阿蒙救了他的命,還處處為他效勞;第二天,另一位追求者丹尼爾佯裝墜崖,讓貝呂松先生出手相救,貝呂松一改昨日的被救助的弱者形象,瞬間表現出超越隊友的智慧和勇氣。在戲劇接下來的進展中,救他的小伙子阿蒙被他疏遠,愈是接近他愈是不討他的喜歡;相反,被他救的丹尼爾卻讓他愈看愈舒心。
兩個小伙子都想取悅貝呂松,一個以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對方,救了對方性命,還無微不至關懷;一個是以示弱的方式,以求助者的形象出現,讓對方展示活力和潛能。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慧和經驗,彼此要做的,是點亮而非熄滅對方心中的光。在《馬可福音》中,耶穌醫治彼得的岳母:「耶穌進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來,熱就退了,她就服侍他們」(可一31),這是一段美好關係的示範。親切的「拉」、「扶」,可以想像耶穌是帶着鼓勵的目光,這目光,激發彼得岳母展現她服侍的恩賜。
馬丁·布伯說過:所有的關聯都是相互的。這種關聯在個體之間能夠產生微妙的共振,啟動身上未被發現的潛能;消極的互相鄙視,會產生束縛與疏離,積極的彼此鼓勵,認同對方身上的優點,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