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上流行一個觀念就是「成功靠父幹」,甚至「買樓靠父幹」。其實一直以來「靠父蔭」的觀念,無論在東、西方社會都一樣存在,特別以往一些所謂「大富人家」,子女只要藉着家族顯赫的背景,便可有大作為,但有人形容他們「含着金鎖匙」、「二世祖」等負面標籤。
而學術界多年前也已流行一個概念就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特別是經濟社會學分析,社會資本大多分為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如資金、機器和房屋,而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則是學歷和職業技能,而社會資本更重要還包括在社會網絡中累積人際關係的資本。如套用社會資本的理論,上一代的蔭庇的確可令下一代在踏足社會之前,已可穩健地打好立足的基礎,特別是在物質資本方面,如父母是有實力的話,可以作為財力的後盾,無論在念書或現在樓價高企時,支持子女踏上進修或置業的階梯。至於人力資本,則跟個人的能力與努力較相關,但父母也可從旁扶助子女一把。至於社會的人際網絡,在人浮於事的社會之中,雖然「靠人事」會給人有「走後門」的感覺,但現實世界中,無論報讀學校或找工作,如有「熟人介紹一下」或就算獲得更多不同資訊,都的確是很多人眼中的另類「門徑」,所以「關係」也是很多人心目中希望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
然而,無論「成功靠父幹」的觀念或「社會資本」的理論,都沒有觸及到養育子女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教養」,如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過分強調「父蔭」或只提供物質資本,便可能造成子女過分倚賴,所以這兩觀念的前提應是先好好培育子女,「父幹」只是從旁協助。可惜現今社會似乎本末倒置,一個人的成功竟然會歸咎於父母的能力,倒加諸他們無形的壓力。可幸也有子女,對某些「父蔭」有所抗拒,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及努力。但說到底,不要忘記如何提供父母的協助和如何累積社會資本,也應只是教養的一小部分而已。
「教養孩童走當走的道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