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豐盛社企學會都舉辦「使命商道論壇」,讓一羣本地從商的基督徒,作為回應福音而實踐的行動。今年十一月學會更與不同宗派堂會聯合安排「跨堂會支持社企市集」,激勵教會會眾透過這些社關行動,實踐愛鄰舍之心,與社會企業及社區居民聯手一同成為參與協助貧窮及弱勢羣體的見證。本報由今期開始,將一連三期刊登「教會與社企」系列,分享教會與社企合作的經驗,告訴跟隨基督的羣體,如何踐行天父的吩咐,將天國展現人間。
「紙教堂」的故事 ●吳志海
台灣的埔里與日本的神戶兩個遙遠的地區,竟由同一個建築物貫連了起來——紙教堂(Paper Dome),這是一段由主耶穌開始的奇妙見證。
一九九五年初,日本阪神7.3級大地震導致神戶市接近七萬棟房屋倒塌,四千五百多人離世。長田區內的鷹取教堂也在這場地震及大火災難中,被破壞得只剩下一個耶穌像。同年九月,日本建築師坂茂嘗試提出興建「紙建築」(Paper Dome)的構想,重建一所教堂在這個需要讓人與人重建生活關係的社區之中。九個月後,這個以五十八根紙管建成的橢圓形空間,內裏可容納八十個座位的紙教堂,便由教友、社區居民及義工的同心協力下完成。它代表了天父的教堂,更成為基督徒與社區裏的居民共同結連的見證,打破國籍、宗教、社區等的阻隔,成為社區交朋友、救援基地、社區集會的地方。
四年後的一九九九年,台灣同樣經歷讓人刻骨銘心的921大地震。台中南投縣的埔里鎮,共有六千多棟房屋倒下及二百零五人離世。一夜間,這鄉鎮同樣活在黑暗之中,一刻間整個社區陷於慘不忍睹的場面,確是令人垂淚。六年後的二零零五年,台灣有人到訪紀念阪神地震十週年的活動,因而認識到紙教堂成為信仰與社區結連的奇妙故事,亦因為鷹取市將會重建一座固定的教堂,所以紙教堂將於當地功成身退。他們便盼望能移築到台灣,成為日本台灣兩地,同樣經歷地震苦難後重建社區、百姓生命的鄉鎮核心。最後,於二零零八年921地震週年前夕,約一千位來自日本、台灣的朋友,將紙教堂從日本移植到台灣這片土地;由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及天主教會聯合在紙教堂舉行崇拜祝福禮。
埔里的紙教堂,同樣將主耶穌建立的門徒羣體,與社區裏的居民結連成為交往的重要平台。因為在一九九九年地震後,台灣眾多的NGO(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嘗試投入震後重建社區的工作,社區裏更組成以婦女為主的「婆婆媽媽工作隊」,成為後來「社會企業」的初模。教堂作為在世界、在社區的建築物,就好像門徒羣體一樣,成為主耶穌的可見見證,讓世界仍未認識、仍未回轉悔罪的朋友,成為一種互相溝通、促使社區不同的羣體能有認識主耶穌的一個重要平台。
紙教堂的故事,仍未完結。它的使命,正由門徒羣體在世界不同角落,以多姿多采的方式展現。時代的變遷,使社會的運作方式也不能停下,當教堂、社會企業與社區居民,能共同協調成為社區的動力,主耶穌的身體——教會,便成為眾門徒在主耶穌基督裏,活出讓人復和的生命見證的平台。
宣道會杏花村堂:不受處境限制的社關 ●吳志海
宣道會杏花村堂,在一九八九年於杏花村建立的同時期在這裏植堂,若從地理來認識杏花村社區的特點,便是過去附近都沒有任何建築及古舊社區,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私人發展社區。搬遷到此的居民,相對都是中層收入的社羣。
伴隨香港的社會及經濟成長,有些肢體察覺香港社會的貧乏實況愈來愈嚴重,大家都期望藉耶穌基督門徒的見證身分,對社會作出更多關懷的回應。於是與教會的牧者商討組成「社關部」,一起探索回饋香港現況需要。雖然教會附近並沒有相對有需要的社羣,但卻沒有成為杏花村堂的限制。藉着天父賜予肢體不同的恩賜,負責社關部的傳道同工、執事與部員,便嘗試從三個層面以三條腿走路,成為門徒羣體回應社會議題及需要的安排。
第一個層面是對鄰舍的關懷,堂會與已經一直服侍貧乏、弱勢社羣的機構(如:新福、關愛動員)合作。讓教會裏的肢體,可以實踐對有需要人士的關愛,去到附近不同的社區作出主動的分享和服侍,例如在社區舉辦的盆菜宴裏,肢體便成為義工坐席在其中,與街坊暢談及歡慶。
而第二個層面,便是透過對不同的社會時事議題,舉辦從聖經與神學反省的講座。近年,社會裏對於政策、時事、青年人議政、性別取向、平權等等議題不斷出現。社關部嘗試藉神學及信仰反省,讓不同立場或意見的肢體可以作出更豐富的探討。這美好的安排,亦成為了建立青年人與成年人的橋梁,在堂會裏有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彼此能在耶穌基督之內,成為互相守望、互相減少差異的溝通平台,成為合一的身體。
最後,便是第三層面的社企推動計畫。因為堂會有地域的限制,而會眾多數仍然是正在忙碌工作的人生階段。社關部鼓勵會眾透過支持不同的社會企業,成為參與延伸協助弱勢羣體的行動。過去數年,舉辦了六次的社企體驗之旅。每一次參與這些旅程,便認識到每間社企背後所服侍的弱勢羣體獨特的生命故事;加上「十一良心消費」行動,教會便成為親身參與在社會裏的見證羣體,會眾能體會對香港社會有各種回饋的可能。
當教會羣體透過三種不同範疇,實踐對社會不同階層的關愛,就好像福音書裏的主耶穌,祂走遍各城各鄉,對不同需要的弱勢羣體作出關愛,與他們同行及醫治、寬恕他們,讓他們能再次走到社會裏,成為大家的一分子。同樣,教會便成為等候主耶穌再來之前,在世界裏延續祂行動的可見羣體。
富澤社企:全人關懷的見證 ●高遠暉、高志堅
富澤社企的故事始於四年前,當時幾位公事非常繁忙的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的專業,在公餘時間加上奉獻金錢及為義工,成立了一家社企,希望能成為服侍居住在偏遠地區的無業婦女。
就在這時,宣道會北角堂的弟兄姊妹,到遠方一個族羣村寨的村落探訪,看見婦女在家利用手工製成產品,富澤的弟兄姊妹便幫手把這些產品運到香港銷售,令婦女可以賺取金錢,而不用離鄉工作,得以照顧家中的兒女。因為富澤社企董事之一Carmen的專業正是紡織製衣,深感自己可以使用這班婦女的手工及圖案,加上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喜歡的設計、包裝及推銷方式,結合成熱賣產品。這一幅美麗的圖畫便出現在眼前,族羣村寨的婦女利用手藝賺點金錢,令她們不用再離鄉別井,到地盤搬石幹粗活。家中的兒女重得他們的母親,母親亦重得他們的兒女。Carmen說,當地的毒品垂手可得,若不解決兒童面對的問題,只會形成社會惡性循環。
這種社企的運作模式,實在能幫助到更多的家庭。經過四年耕耘,Carmen說兩年前開始有當地婦女,由富澤連繫到香港人、消費、產品設計與銷售、採購等成為橋梁。將神的恩典及豐富,源源不絕地在香港與遠方族羣之間傳送,正如這社企的名字:富澤人間。他們在遠方族羣之中作的美事,很快被傳開。在過去一年半,先後再接觸來自東南亞的不同羣體。經過四年時間,富澤為不同地區社羣創造的收入,肯定遠大於他們奉獻出來的金錢,還未計算族羣改善的貧乏生活,和因而受益的家庭及婦女。這有如耶穌向五千人宣講之後,吩咐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就把五餅二魚交在耶穌手裏。富澤弟兄姊妹所擺上的,成為好幾個族羣的祝福,超乎他們所預期的。
另一位富澤董事Peter說,富澤的使命是關乎Kingdom Impact(天國效益),亦關乎Social Impact(社會效益)。除了幫助當地人解決眼前的生活所需,亦讓他們得到充權(Empowerment),是一種全人(Holistic)的關懷。這是神的美好旨意為富澤開路,當然亦有一班弟兄姊妹的專業及滿有愛心的團隊,付出寶貴時間,事事籌畫安排,成為服侍各地弱勢婦女及羣體的行動,讓他們生命得以轉化。每當節日,富澤社企便在教會的大門口擺放攤位,售賣在不同地域收購回來的精美刺繡工藝產品。每當崇拜完畢,攤位前人頭湧湧,選購氣氛熱閙。實在,神為富澤社企開路的預備,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其中。
(本系列由彩坪浸信會支持跨堂會文字小組撰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