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往往有其律動,經過長時間的蘊釀,各樣條件成熟,才會揭開歷史新一章;不會單單因為一個人或一件事,而改變整個歷史的走向。然而,歷史學者往往也喜歡以一個代表人物或一件代表事件,標誌着歷史重大變革的開始。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年,正因為奧斯定修會馬丁路德修士(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諸聖日前夕於教會大門貼出《九十五條論綱》,抨擊贖罪券背後的赦罪觀念,從中引申出對教皇與教廷在世權力設限,馬丁路德貼出這九十五條,原意是引起神學討論,豈料在往後所引發的是地方教會與羅馬教會的分裂,與及羅馬教廷與德意志民族的權力鬥爭。歷史揀選了這人這事,標誌着宗教改革浪潮的開始。然而,早在馬丁路德未在教會門前貼上九十五條以先,甚至遠在他出生以前一百多年,對教會進行改革的呼聲,早在英格蘭這片土地響起。
談到英國,對於英國教會後來在都鐸皇朝歷經四朝漫長的宗教改革歷程,有些持質疑態度的人會問:「如果教皇良十世(Leo X, 1475-1521)接納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與凱瑟琳皇后婚姻無效的請求,英國會否出現宗教改革?今日的聖公會會否存在?」這次偶然的個人因素是否足夠推動整個英國的宗教改革呢?的確,教廷一度深信亨利八世所統治的英國是羅馬天主教最安全堅固的堡壘。亨利八世在一五二一年敕令首相在倫敦焚毀大批流入英國的路德著作,並於同年發表《反對馬丁路德捍衞七聖事》一文,反擊路德的《被擄於巴比倫》對羅馬聖禮的批評。他這一行動還於一五二四年贏得了教宗敕封「信仰衞士」(Defender of the Faith)的美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