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三位同事的回應:錦權兄持守「因信稱義」,提醒父母和教會不要用羞恥感來操控人; 鉅章兄勉勵我們經常接受上主的邀請,以面對和跨越羞恥;文亮兄很道成肉身地指出羞恥的發生和醫治皆源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文用一個具體婚外情個案做一個補充,指出:輔導過程要留心,不是要增加羞恥感,而是要減輕 。
這個婚外情個案,是男方主動尋求協助的。他感到痛苦,在於他深感太太非常愛護他,這樣背着配偶行不忠的事,令他良心不安;可是又有一股力量,推着他走向那外遇的女子,更擔心有一天東窗事發,他作為信徒領袖的名聲就會盡喪。
我選擇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與他傾談,我們都暫時放下道德倫理規範,沒有譴責,沒有懲罰,只是帶着憐憫和好奇心,和他一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逐漸發現,即使他和外遇曾發生過親密的肉體接觸,但他並不享受,反而充滿罪疚;究竟是甚麼驅使他陷入這不應該有的關係裏呢?
隨着時間,我們慢慢看見,這段婚外情雙方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推力在作祟。
於男方而言,他天性富同情心,聽到女方透露曾經在人際關係上受到傷害,不禁憐惜,希望幫助她走出陰霾。另外,他過去亦有過幾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基於不同原因而中斷,這些關係都遺留下不同的心結,不過都沒有整理、亦不曉得如何處理。再加上太太比較偏重關心他物質和身體方面的需要,情感上,卻並未滿足。這些誘因,竟無一與「性」有關。(而女方也是有夫之婦,其婚姻也有不滿足的地方,因她並無尋求我的協助,具體原因就無法得知。)
長話短說,筆者用了大約半年時間,和這先生探討和整理這些內心驅力,讓原先他不意識到的力量,浮上意識(making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不止是頭腦上知曉,更是感受當中的感受(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整合過去那些長年不被認領的自我部分(disowned parts),讓它們情理兼容地進入自己的全人中。這是一個漫長且細緻的心靈工作,讓他和我可以重新照顧這個備受忽略的自己。
相反,傳統華人對婚外情有許多道德譴責,令當事人羞愧自慚,表面上讓他更憎恨罪行,也無可避免地憎恨自己。羞恥感本是要人對過犯提高警覺;然而羞恥感的生理反應(面紅耳赤、心跳加速、躲藏逃跑),令人更不想回望和細察過犯的前因後果,無形中讓當事人更遠離於犯錯的真相,逃避檢討。
對方濟會的理查•羅爾( Richard Rohr )而言,默觀就是「看見生命的實相」;面對問題不是用對抗,更非逃避。我和那位男士的同行,梳理婚外情背後的情意結,中止了婚外情,以新的心靈愛護太太,投入事奉,也可說是默觀果子的另一體現。
許德謙(信義宗神學院客席講師、私人執業靈修導師及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