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才能與世界結連
職場中實踐信仰召命


2767 期(2017 年 9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教會職青「出走」問題嚴重,有認為是出於教會無法建立與工作相關的召命,令信徒感到在職場無法實踐信仰召命,見證基督。由HKPES、道聲出版社、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合辦之「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教牧座談會」已於八月二十二日舉行。

  HKPES董事會主席司徒永富博士指出,HKPES曾調查超過一百間教會信徒,受訪者均是恆常參與教會崇拜聚會,有穩定靈修的敬虔信徒,惟發現他們一步入社會便失去轉化能力,甚至被同化。他不諱言地推論,今日信徒在職場中無法為鹽為光,可能是出於講台牧養方向的錯誤,及信徒以「贖罪劵」心態回教會,早失落內心那團火。

  他直指,人通常要遇到大事才會問「我活着為了甚麼?」,意義神學家Viktor E. Frankl曾撰寫《活出意義來》一書,講述自己在集中營經歷浩劫重生,卻失去所有至親,仍能豁然面對。「我們習慣去問天意如何,其實我們應該倒過來問,在當下處境中,要以怎樣的態度作回應。」他又認為態度決定高度,未信的人可能會透過冥想聆聽自己聲音,而信徒則透過聖靈提醒與上帝結連。

 

  專注當下常反思 理念塑造方向感

  司徒博士又言,今日職場上面對很多問題,信徒要持守公義慈悲的心面對。他分享自己會以「4P」駕馭問題,Passion(熱愛)、Positive(積極)、Persistence(毅力)及Playfulness(幽默好玩)。「初入職場我們總滿有理想,正如年輕人參與社會活動而付出代價,沒有初心不可能會付出。」他提醒充滿熱愛的初心非常重要,因在工作間最令人討厭正是不冷不熱的人;而面對失敗和逆境則需要學習保持幽默。他又特別提醒領袖需要有方向,才能「do the right thing」,「要時常問自己,別人做與我做有何分別呢?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理念會塑造你的方向感,成為機構教會未來的遠景。」

 

  道聲出版社社長梁美英牧師則引述《召命人生》一書指出,信徒應該問上帝想自己做甚麼,而非自己想做甚麼;專注當下做甚麼,而非想得過於夢想;問事情如何(How)而非甚麼(What)。她透過自己由牧會轉到出版社的經歷分享,「工場並非自己選擇而是上帝會帶領,配合教會發展,當你有清楚召命時,周邊的羣體也會知道。我相信職分原是機會,利用不同崗位仍可牧養。」

 

  信徒職場作祭司 世界中逆流而上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認為召命與作門徒息息相關,「今日信徒大部分時間都在職場上,近年青年信徒出走教會,是因教會無法建立與工作息息相關的召命,無法將信仰與工作結連。」他續指,馬丁路德曾將修道主義的精神帶進世界裏面,並認為狹窄地將事奉視為教會以內的工作是魔鬼最毒的詭計,馬丁路德強調整個世界都充滿服侍主的可能,不單在教會,也在家庭、廚房、工場和田間;加爾文同樣理解整個世界任何領域皆是信徒體現上帝的主權與榮耀。

  胡牧師續引述希伯來書指出,祭司服侍的場景不單是進入聖所,也會走出營外。他認為「走出聖所」是全民的使命,信徒要在職場、家庭和社會中真實履行使命,「教會教導要朝向幫助信徒在世界中活得像基督,而非用另一套信仰語言,使信徒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失真宗教圈子內。」

  他又言,希伯來書指祭司獻祭包括「講真話」及保持良善的心,因此教會領袖要幫助信徒可以自信及無愧地走進世界,忠信臨在,發揮影響,「幫助年輕人在最有熱誠的才能中,與世界的需要結連。」因此,他認為今日教會應該推行「信徒為祭司、人人做神學」,鼓勵信徒以才能影響世界,如劉進圖透過報業、羅恩惠透過紀錄片良善地堅持真相,透過個人才能在世界之中逆流而上。胡牧師不諱言今日很多企業已被囿於政治,將來年輕人找工作時看其政治取向大於才能,但他提醒信徒要保持關愛別人、正向態度、樂於助人、可以信任、保持合一和容許彈性,透過職場美德引發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