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談信仰:讀《芭芭拉少校》小記


2746 期(2017 年 4 月 9 日)
◎ 文林 ◎ 若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文學作品很多時都予人高深、難懂的印象;如果談及信仰,似乎更加是關係不大。因此教會、牧者和信徒,甚少視文學作品是開啟信仰思考的鑰匙。近期和一些基督徒朋友讀到的作品,蕭伯納的劇作《芭芭拉少校》,相信可打破這種觀念。

  故事環繞安德謝夫一家,關於軍火生意由何人繼承,還有女兒芭芭拉在救世軍救濟貧苦和傳道工作。人物設定十分有心思,芭芭拉是一個有信念、理想和魄力的女性,面對罪惡時會挺身而出,哪怕對方是比自強壯高大的男性,仍然理直氣壯。偏偏她的父親安德謝夫先生是個軍火商,販賣槍炮奪去無數人性命。而他本身亦毫無道德和傳統觀念,認為只要價錢公道就應出售軍火,不管對方是誰。

  整個故事的有趣之處,就是讓讀者見到在三幕戲之間,安德謝夫家的幾個人(媽媽,兒子,兩個女兒和未婚夫)如何由最初都不太喜歡安德謝夫先生,到最後全部都認同他的事業和理念。芭芭拉和她的情人庫森斯更是巧合地繼承了軍火生意。

  表面看來,這是個繼承家產的故事,但從人物的對話間,讀者可以明白背後隱藏如何堅持信念的叩問。芭芭拉最初是救世軍少校,堅持這是神聖的事業,不會接受她父親那殺人生意的任何捐助。可是上司竟欣然接受安德謝夫先生的大筆捐獻,令她大感錯愕,甚至失去信念。

  蕭伯納的筆調風趣,使人發笑,而展現人物的心理轉變和加以諷刺時,卻是無情又不留餘地。各個人物,尤其芭芭拉所面對的問題,我們作為有信仰的人亦必須面對:如果一直持守的信仰似乎無效,眼前又有另一個更好的選擇時,我們要怎麼辦呢?

  故事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就是安德謝夫向家人展示軍火工廠的整潔、風景亮麗、井井有條。在這之後,所有家人都對他產生好感。芭芭拉甚至認為,她應該拯救的靈魂不是救世軍裏的貧苦百姓,而應該是面對光潔工廠裏的工人。當然,蕭伯納的厲害之處就是並沒有明言芭芭拉最終有否失去信仰,這點可以留待讀者自己定奪。

  對作品內容的分析,網上已有不少文章,不贅。而讀畢整個作品,我會想:對信徒來說,一旦信仰遇到困境,例如無法應對現實問題時,我們會被表面美好的事物吸引,甚至扭曲自己的信仰去迎合嗎?誠然,現實就是有不完美的地方,正如故事中芭芭拉領悟所有純潔高尚,似乎都無法與邪惡截然二分,甚至人要在街上祈禱,街道也是由資本家的邪惡事業所鋪設。可是在這樣的現實生活裏,我們還是要思索如何盡力堅持。

  除了關於信念的思考,書中每個角色的對話與互動都能引申出不少信仰討論,如:今天的信仰看來不濟,放棄了,明天就要選擇第二個信仰嗎?信仰能否像科技產品一樣,不斷進步,適應時代需要?窮是罪嗎?面對窮人,一手聖經,一手麵包的傳教方法有問題嗎?貧窮是否擋住信仰?以上的一堆問題都可以從書裏找到,我們卻不一定要接受作者的思考,反而可以有更多、與今天社會環境相連的討論。

  文學作品有趣之處,就是往往不會抽空談論一個概念,而是藉角色的處境帶出討論。角色所面對的困難、價值觀念、應付問題的方法和選擇,往往令讀者產生共鳴和聯想,這比單向傳授知識更能引發思考。這種思考方式亦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只要好好鍛煉,讀者就較能夠從日常事物發掘深刻的意義,甚至延伸至思考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