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對歷史和將來的闡述


2744 期(2017 年 3 月 26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都活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由過去到今天,再由今天到將來。今天的每一個行動,都包含着歷史性,同時影響着未來;在時間的框架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動,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世界宏大,不同的人都會為將來作出貢獻,只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做着甚麼,其他人做着甚麼,大家多元而同心,彼此尊重合作,世界就會愈走愈好。

  有人很討厭一些過去的事,過去有些事情強烈地嚇怕這些人,可能是對國家的歷史;可能是對家庭的權威人物;或職場同事的表現等等,因着對過去的害怕,影響到一種求變的心態,目的是要擺脫過去,要和過去劃出界線。同樣道理,也有一些人,非常依戀過去的美好事物,或自認為從過去學到很多智慧,於是對前景來說,只是重複他們在過去認為對的事。對於未來,只是重複着以往的事,改頭換面一下,稍稍應對就是了。以上兩種人,都活在過去,只是態度不同,一是否定過去;一是留戀過去。

  也有另一種人,在時間框架中不太考慮過去,只重視將來的目標。坦白說,香港就是有很多這類人,他們並不想如此的,只是在過往的教育制度之下,就會變得如此。想想就覺得奇怪,為何在中學時,讀歷史會讀到這麼遙遠,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光緒溥儀,跟我這個香港人有甚麼關係?西史更遙遠,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鄂圖曼帝國、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全部十萬九千里雲霄之外,五年中學加兩年高中,七年下來,對歷史的觀感只是一個字:悶。在這樣的歷史感受上,又怎能幫助我們建立一個由切身的經歷,到反省過去再思考面前的「歷史人生觀」。於是,很多人的腦中都沒有這套軟件來分析當下的處境為何如此?按着過往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行的出路究竟又有多少條?於是,我們就切斷歷史,活在當下和將來,只要定下目標,就在當下行進,這就是香港人的人生觀。殊不知,沒有分析過歷史的進程和意義,所定的目標通常都只會是個人的、物質的、難以持續改善的,因為沒有歷史感覺,就很難掌握到大部分活在這個歷史下的人的氛圍和感受了,於是提出來的事都會較為個人和片面。

  不過,也有一種人,認識時間框架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關連性,也熟知將來前景是否美好,是取決於能夠分析及掌握到歷史帶來的問題,並以行動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些問題,同時採取適當的步驟逐步改善。

  以上各種取向都是改革的形態,各有利弊,各有特色,我們不會只有一種人,有些人沒有歷史包袱,可以很有效率,不只是講講而已;有些人對過去感到驕傲,不想太大改變,這些都是重要的。以上的人,都是在改革的光譜之中,只是所站的位置不同,只是按着自己專注於某一個時間和空間之內而行。而從處境來說,自一九八四年公布「中英聯合聲明」以來,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至今二十年,我們就要好好整理這些年教會和香港社會的關連互動,我們要建立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平台,務實地繼續走下去。二零一七年,也是教會改革運動五百週年,「改革」兩個字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