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經與信條


2744 期(2017 年 3 月 26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不少更正教會的崇拜聚會,今天仍然有背誦《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的習慣。教會的「信經」當然不止這兩個,譬如還有《迦克墩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等。背誦它們,往往是體現一種集體的認信。

  其實除了信經,我們還有林林總總的「信條」和「信約」,譬如《奧斯堡信條》和《威斯敏斯特信條》等。這些信經、信條和信約是教會歷史中的關鍵路標,標誌着教會在過去經歷過的掙扎,以及如何回應內部有關信仰的糾紛。透過不同時期的教會會議,眾多神學家聚首一堂,設計各種信條和信約,回應他們在歷史當下面對的挑戰。

  只是時移世易,那些曾經令教會爭論不休的神學分野,以及隨之而來高度哲學性的論述,譬如「神人二性」、「三位一體」等「位格」的爭論,對於一般信徒來說,最了不起的情況,恐怕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這些信條被理解為對上帝和基督的真實描述,而所有信徒都必須「相信」它們,這對信仰就難免造成一定的障礙。

  畢竟耶穌基督誕生後的二百年,追隨祂的人唯一的「信條」並不是強制性的信念清單,而只是一句簡單而肯定的宣告:「耶穌基督是主!」換句話說,在教會歷史上最具活力的時期,「追隨耶穌」差不多是唯一的重點。研究教會歷史的學者都同意,在這個綱領之下,信徒們共同參與以聖靈為中心的生活,共享禱告和聖餐,切切盼望上帝國度的來臨,以及具體實踐耶穌留下的模楷,關懷困苦流離的鄰舍。

  福音運動的拓展,首先遇到的是語言的問題。耶穌和祂的追隨者用的是阿蘭文,祈禱時則用希伯來話;但當時周邊地區通用的是希臘語。因此,一切有關福音的信息都必須經過翻譯。而翻譯最大的難關並不是語意的精確性,而是不同的語言體現了對世界不同的看法。

  我尊重神學作為對信仰進行的持續反省,但作為學術的討論,卻總是帶來意見的分歧,甚至教會的分裂。回歸對基督的追隨,會不會是教會重新整合的出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