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或流失


2736 期(2017 年 1 月 29 日)
◎ 教會觸覺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曾經讀過一本書《擁抱懷疑的信仰》,作者是湯馬斯.哈力克,是一位捷克天主教神父,也是一位哲學學者。我其實更喜歡這書的英文名稱“Patience with God”,道出凡人對上主—那充滿奧祕的他者—必須具備「耐性」(Patience)。

  事實上不論在信仰生活,抑或教會生活,對事對人的「耐性」也是不可免。教會信眾的離離合合,箇中原因千絲萬縷,很不容易以一兩句「冷淡」、「愛主不夠」、「心剛硬」、「貪愛世界」就解釋掉。

  前些日子在街上偶遇久違了的Linda(化名),二、三十年前她是教會團契的中堅分子,既擔當團契的靈修部長,又是詩班指揮,給人的印象十分「屬靈」,但一個新年假期後,突然「人間蒸發」,那年代沒有臉書,沒有whatsapp,弟兄姐妹打電話到傳呼台,她又一直不覆電,漸漸地大家也好像忘記了她。

  我們在一間餐廳坐下來聊天,她才告訴我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原來她當時結識了一位未信主的男士,雙方交往了好幾個月,可以算是「墮入愛河」,但因受制於教導上「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思想,她害怕會受到指摘,但感情上又放不開,便選擇靜悄悄地離去。

  但離開了所屬的教會,她說自己的確感到迷失和歉疚,於是改為很「低調」地每個主日到一所英語教會崇拜,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她說後來和那位男士結婚了,婚後育有兩名兒女,丈夫至今也未信主,只是每逢復活節和聖誕節,也一定陪她上教堂。

  Linda 突然問我,她是否算不上一個好基督徒?廿多年來都沒有事奉、沒有團契生活、沒有十一奉獻,還算是基督徒嗎?我看着她慌張的臉容,知道她內心一直有份罪疚感。

  我拍拍她的手背,堅定的對她說,在上主眼中,你一直是祂的女兒,因為在你心中,一直有祂的位置。

  教會由人組成,有人流失,也有人無論如何堅定留下。我又遇過一位老姊妹,參加某個屋邨教會差不多半個世紀,見證了多位傳道人的去去留留。她的兒女也是在該教會受洗,只因結婚後便一一搬到別區去,所以也選擇了另外的教會。只是這位老姊妹,由二十多歲一直到現在從心所欲之年,仍留守在該教會。

  她憶述教會若干年前也有激烈的人事糾紛,牧師和執事有磨擦,結果牧師被「解僱」,一班會友也跟了他走。當時老姊妹也是同情該牧師的,也不大認同一些執事的做法,只是她告訴自己,我是返教會敬拜主,不是跟某個牧者追隨人,於是內心雖然作難,仍選擇留下來。

  地上的教會,會因種種緣故有不同形式的離離合合,有基於恐懼,有基於誤會,當然也有基於不信和背叛,但上主鑑察人心,祂絕對不會妄下判語。

  “ Patience with God“,當然更加要 “Patience with people ,尤其是對失散了、離開了的弟兄姐妹,我們要有耐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