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情專心事主的宣教士──麥希真牧師


2728 期(2016 年 12 月 4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訪問□盧家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麥希真牧師出生於一九三零年,正值中國連年戰亂時期。從自傳──《工人的成長》內,看到年少活潑,卻心繫神州的赤純生命。他比較自己、姐姐及兄弟的性格時,表示自己小時候最任性、最懶惰,時而名列前茅,時而位列榜尾。可見麥牧師是個性情中人,也具有年輕人常見的不穩定性,故此他回憶往後的事奉時,常提及「專心」 。

  信耶穌不是「人講我講」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原來早已立志委身事主的麥希真牧師,坦言進入神學院前的暑假,對耶穌的復活仍是「唔清唔楚」的。他表示:「縱然當年會大聲地回答別人說:『一定!絕對!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了!』但我若自己問自己,我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我對基督教的信仰,只是基於我很佩服此宗教,而且她有這麼長的歷史,所以我很忠心跟從。但我向神說:『天父,我無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我沒有認為這是個事實。求祢給我確實知道,那麼我才進神學院。否則,我便不去了。』」

  就在暑假,這位準神學生,偶遇一個關於討論耶穌復活的故事,成為他終生事奉的「基本力量」。故事是關於一位年輕人和一位老牧師在火車上的對話。年輕人向老牧師表示,他雖然認同耶穌死於十字架上,十分偉大,但不能相信其復活,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那時老牧師拿出一枝筆,問年輕人:「筆在行駛中的火車內可能站起來嗎?」年輕人即回應說:「不可能。」老牧師便把筆放在手中,把筆豎起來。年輕人即不憤地說:「你用手豎起筆而矣。」老牧師即回應:「神的手既是創造萬物、生命的手,所以不可能的復活,在神的手中,也成為可能。」

  麥希真牧師進而表示,信耶穌不能只流於:相信基督教這種「說法」,以為自己是基督徒,所以不管耶穌復活是真是假,而「人講我講」。他指出,信心是情感及理智的混合:「我根據聖經提醒自己─耶穌受死及復活是可靠的歷史事實;祂復活,向門徒顯現十次,讓他們從絕望走出,為祂瘋狂傳道。聖經中門徒傳福音的態度,成為我的榜樣。」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麥希真進入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為投身「邊疆傳教」,返回耶路撒冷的運動而作準備。國內雖然經歷戰亂,但福音工作在國內發展飛快,他表示當年正值國內福音復興之期。就在一九五一年夏季,他為教會在長洲舉辦了青年夏令會,以及一連串的佈道復興活動。他以禱告為核心,配合當年國內的「邊疆佈道運動」,呼喚教會少年團友為國內宣教士及福音廣傳而祈禱,而各團契也成立「邊禱會」。在夏令會中,麥牧師深受歌曲《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所感動,並向神立願要委身到中國「西北」宣教。麥牧師在那些火紅年代,已展示其宣教佈道的心志與能力。及至神學院畢業,因為國內封鎖,無法如願參與「邊疆傳教」,但他卻回應喜樂福音堂創辦者胡恩德先生的邀請,三度不辭勞苦,舉家轉投南洋開荒宣教,服務當地無人理會的廣東同胞。

  馬不停蹄、退而不休的宣教路

  踏上宣教之路,估計是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和充分的預備。但翻看希麥真牧師的自傳,卻發現此非必然。在踏上征途之前,仍是神學生的麥希真與女友陳永萱得到雙方父母的允許,神學院的批准,進行了「閃婚」。縱然他倆自年少在主日學認識,到青少年期交往,但身為學生便要結婚,在當年實在是前衞之舉。婚後三個月,他倆便帶着簡單的行李出發,展開宣教之漫漫長路。

  牧師夫婦自一九五三至一九九二年,共三十九年間,先後在新加坡、檳城親自或參與建立了五所教會。期間三度返港或在外進修及工作,事奉場地漸漸走進校園。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再度返回新加坡,任教神學院。三年後,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十四年。牧師由宣教者,漸漸成為宣教者的培訓者,正如在視像資料所記,與其一人成立十所教會,不如訓練一千個工人,由他們各自建立十所教會。這樣總計,一萬所教會便能建立起來。到了一九九二年,新加坡神學院總計應有逾千名神學生畢業,而他的心願也在退休時被應允了。年逾六十,麥牧師退休下來,別以為他便過着閒雲野鶴的生活。退休後的四年間,他著書(基督工人系列叢書)共一百萬字,且任多倫多城北教會之顧問牧師。更於一九九六至二零零一年重出江湖,擔任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總幹事,致力推動普世華人差傳運動,為該會宣教事工籌募資金及發展會務,促使各地華人教會和信徒同心廣傳福音。

  「識做」的丈夫及父親

  在漫漫的宣教路上,夫婦倆也雙雙走過艱難的時期。訪問期間談到師母在過去事奉的角色時,牧師立即顯出為夫的智慧,說:「你直接問她吧!」師母回應時直言:「我是個古老的人。在他的事奉歷程中,我做的只是跟着他。雖然我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在首次回港的數年內,他進修神學,再度成為學生;我則如魚得水,在教育生涯扶搖直上,成為校長。當時他是學生沒有收入,大概有男人『食軟飯』的感覺吧。但工作在我而言,可以做,我就做。當他有新的發展,我一定支持他,放下工作跟隨他。不會因為興趣濃厚,或利害關係(比較收入多寡),而捨不得。我因為他的工作也感到快樂和成功感,因為他的成功也有我的份,這是我們合作的成果。而他每天都會和我討論事奉上的事情,但我不會指示他。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個性,若他事事聽我,那麼他便不是麥希真,成了三不像了。所以,他問我意見時,我則回應,而最後作決定的是他。我若有甚麼感到不妥當的地方,我便向神祈禱。

  直至他完成學業,我們雙雙被詩歌《全地當聽主聲》而感動,前赴檳城宣教。那時反過來,我一下子閒着在家。他便受苦了,我不知道他的日子怎樣過,因為我當時應該很難相處。但神不久也賜下一些合適的工作給我,為我們的關係打開出路。總括而言,追求同心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如師母所言,他們的關係比較傳統,夫唱婦則隨,但筆者留意到當師母發言之時,牧師便一言不發地聽着。我彷彿體會師母口中,他們過去及現在彼此配搭在主內合作,事奉與生活。

  當談及女兒們的成長會否艱難時,師母回應:「兩個女兒不感覺成長艱難。她們喜歡這樣的生活,為過去宣教的日子而感恩。這都全賴他(牧師)『識做』。因為他每次到工場,都先不工作,到處遊覽一番。所以,她們都愛搬家,沒有投訴,每次都有一個快樂的開始。另外,他也絕不會因為其牧師的身分,要求女兒們要受苦,讓她們有一種『自憐』的感覺。加上,我倆也不會因為生活的困難而愁煩,也不會因為物資缺乏而自覺失禮,所以她們也不認為南洋的生活條件差。」

  明燈常伴共前行

  論到甚麼元素支持麥希真牧師六十載事奉,他首先提及其父親,麥應基先生。麥牧師年輕時,在性格上相信與其父反差頗大,但他指父親專心教育,一生只在兩所學校工作,敬業樂業。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父親沈默寡言的性格,以致父子關係生疏,但牧師視父親為教育家,為影響他專心事主的榜樣。可以估計牧師從沈穩的父親身上,致力學習專心的功課。

  其次是他年輕時的教會導師,王文光先生伉儷。牧師憶述,王先生位居銀行總經理,是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團契及詩班導師。王先生雖因癌病英年早逝,但在他知道自己病情不能挽回後,便毅然放下所有治療、辭去工作,為年輕人得救與自己在世的日子爭分奪秒。而王太的音樂造詣也啟發了少年麥希真,期後加上劉少明先生(劉粵聲牧師之長子)的教導,讓他可以把音樂及歌曲帶上講壇。他直言,台上自己所唱的詩歌比講道的信息,更令人心受感動。王氏夫婦倆熱愛年輕人的榜樣,也成為希真牧師專心宣教事主的力量。

  作為晚輩的筆者,有幸拜會年過八旬的宣教前輩麥希真牧師,本希望從他的生命中,窺看神如何在大人物身上施展奇蹟妙事。但從談話及其筆下所得,縱然生在大時代,四周滿是讓人動容的烈事,但要作真正持久的服侍,其實要從自身的信仰根本出發,磨練自己的性格,學習專心,並與身旁的同工,每天踏實地為主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