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建立性別自信
第 2728 期(2016 年 12 月 4 日)
◎ 要聞
跨性別議題近年備受關注,小朋友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即身理和心理性別不一,家長應以智慧回應並慢慢引導子女建立性別自信。香港性文化學會已於十一月十九日,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主辦(港島區)「跨出明天─關心孩子性別成長」公開講座,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表示,遺傳未必是性別認同的決定性因素,也有可能受後天因素影響,因此他分享幫助下一代建立性別自信的方法,讓孩子在心性發展上健康成長。
康貴華醫生指,兒童於二至四歲已可有性別認同障礙,五至十歲為浮動階段,至於性傾向則在十至二十歲才逐漸鞏固。他引述數據指,患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兒童只有約兩成會發展為成人性別認同障礙,惟另外八成兒童卻有接近一半,長大後會變為同性戀者,當中男童變同性戀的機會更高達七成半。他強調,目前未有充分證據顯示性別認同全是決定性先天因素,有可能是先天與後天因素互動形成,故家長可以採取方法幫助孩子。
多聆聽和尊重 避免責備子女
他認為,父母幫助下一代建立性別自信有幾個原則,例如切勿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必須無條件接納和欣賞子女的性別,同時需肯定其性別身分和角色,注意不同年齡階段的心性發展。「如果發現子女有跨性別行為傾向,不應鼓勵但也不可責罵,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他表示,跨性別認同不是兒童刻意的選擇,而是自然的發展,其本人也深受困擾,因此責備只會令親子關係惡化,也影響兒童的情緒和精神行為。
個案分享中,有一位男生從小多跟女孩子玩,加上與媽媽關係比較親密,逐步塑造出文靜的個性,可是父親卻因此而不喜歡他。康醫生指男女均是按上帝的形象而做,故每人都擁有男性與女性的特質,只是比例不同,提醒不要落入性別刻板定型(Gender Stereotypes)的陷阱。「父母如能認識男孩也有不同性格,讚揚他文靜和懂得體諒別人,他便不會感失望而走另一條路。」此外,父母雙方也要多些表達對彼此的尊重和欣賞,目的是讓子女明白兩性都是平等,各有強弱同時需彼此輔助,以免孩子以為某一性別特別處於強勢。他認為,促進親子關係最重要建立共同興趣,多聆聽和稱讚,給予親切的身體接觸或擁抱。「建立關係重點不在於活動,而是父母與子女一起玩得開心,親子關係自然好,孩子也會模仿和認同爸媽。」
此外,小朋友可能因心理性別問題遭同性朋輩嘲笑、排斥、孤立甚至欺凌,父母如察覺必須主動接觸老師表達關注和憂慮,並與校方商討處理方法,因為孩子需要同性朋輩的接納和愛護,才能建立性別自信和自尊。他坦言,部分孩子未必敢對父母說自己被欺凌,有些即使坦白也換來家人的責罵,結果對子女造成更大的影響。「其實父親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是溫柔的男孩,欺負你的是粗魯的男孩,讓爸爸為你出頭。』這樣,兒子會覺得父親很威風,慢慢學習他剛強的個性,可見處理手法不同會直接影響結果。」
不論子女性別 無條件給予愛
問答環節中,與會者稱認識有父母不接受性別認同障礙的子女,甚至以他為恥,不願其出席親友聚會。康醫生指,當父母不接納子女性別認同,對雙方都造成持續傷害,因一方面家人覺得羞恥,另一方面子女卻期望家人不管自己的性別,也能給予無條件的愛。他數年前創辦「後同盟」關顧各類同性戀者,並為性別認同障礙子女的父母開設小組,教導他們學習無條件的愛,「他們可不認同子女的變性意慾,但不論是男是女,父母也要去愛自己的孩子。」
甘希文為跨性別人士,雖是男兒身卻希望自己能成為女性,多年來靠藥物控制荷爾蒙,經歷過身邊人的排斥和歧視,最終選擇於七年前進行變性手術。她指,跨性別人士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但她明白家人理智上未必反對子女「做回自己」,但情感上看到含辛茹苦養育的孩子變成另一個人,必定感到難受。因此,她建議會眾如認識跨性別人士,必須引導他們設身處地思考父母的感受,當明白為人父母的難處,將有助雙方復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