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會學道班與崇拜
 塑造自成一格信仰羣體


2728 期(2016 年 12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早期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壓迫下,人數卻不斷增長,教會羣體建立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中成為見證,吸引人慕道。思道平台已於十一月十二日及十九日舉行「緣何增長?早期教會的學道班與崇拜」課程,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主講。

  鄧紹光博士借用門諾會歷史學家Alan Kreider的研究分享早期教會的情況。他指出,早期教會在羅馬帝國壓迫下增長,特別是一至三世紀因帝國崛起要統一天下,於是使用強權控制,打壓基督教,基督徒因受迫害而被定義為「死亡的候選人」。第一代會眾主要在家庭中聚會,也有的在倉庫和洞穴,人數一般不超過二十人,直至三世紀中葉才出現多層屋宇中聚會。首三世紀基督徒人數每十年便有40%增長,歷史學家估計公元三一二年信徒人口已達羅馬帝國8-12%,鄧反問:「他們甚少公開宣講,教牧也沒有鼓勵信徒要傳福音,那是甚麼原因使他們增長?」

  着重羣體生活踐行 不傳福音仍錄增長

  居普良教父曾經形容早期教會是「自成一格的封蔽花園」(enclosed garden),因他們重視彼此支持和守望,關係非常緊密,有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外人不可隨便進入。鄧博士續指,學道者只可參與聽道,而不可參與之後的崇拜、和好親嘴及主餐,顯明並非崇拜吸引他們,而是信徒的生命,「崇拜塑造信徒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更是自由的生命,他們進到家庭、鄰舍、職場中吸引人。」他解釋,當時社會充斥宴樂、性、邪風異族等沈溺,基督徒拒絕被同化,並以新的族裔方式生活,推崇主流以外的價值,「他們不效忠皇帝,只對基督盡忠,盡心追隨耶穌的和平與愛仇敵的教導,肯定自己基督徒的身分。」

  殉道甚至成為他們讓人得知基督教的渠道,鄧博士說:「他們面對殉道毫不驚恐,對帝權不退讓,死前會與其他信徒平安親嘴,從不勇武抗暴,反以不尋常態度去對待迫害。」而早期教會的共同生活亦顯出是包容、和平的羣體,不同階層的人在教會中會包容共處,彼此和好行平安親嘴禮,且憐憫社會上的弱勢人士,如照顧瘟疫病人、關心垂死的人等,「他們重視羣體生活而非傳福音,牧者恆常關心信徒生活上的踐行。」

  三年學道班育品格 審視為人方准受洗

  由於第二至五世紀的信徒多是異教人,對希伯來信仰一無所知,因此在二世紀末發展出受洗前的學道班(catechism),以三年時間塑造他們成為自由的子民,脫離過去在羅馬社會浸淫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鄧博士指,在第三世紀,教師甚至會查明參加者的婚姻狀態、社會地位和職業才允許上課。在學道班中,他們每天早晨一小時均需與其他信徒一起聆聽聖經,由教師講解該段經文,中間設提問對答,最後祈禱祝福。教師也會因應實際處境作出指引,如避免到充滿色情的公共浴室,對付物質主義,教導他們追隨和平的生活、貞潔與節制。

  「完成學道班沒有『問心事』,受浸前教師會問推薦人申請受洗的人生活上有否改變,行事為人的踐行是否活像基督徒。」他說,洗禮/浸禮於每年復活節舉行,此前會教導信仰准則,並由教會領袖按手驅除邪情私慾,前一晚更需在弟兄家中守夜警醒。在復活節的早晨進行受洗,他們會脫去衣服,赤裸進入水中,表示脫去老我,坦然無懼,牧者會以父子靈之名施洗,並抹上感恩之油,穿衣後穿過門進入教會,「這時候他們才第一次與所有信徒羣體在一起,一同舉手祈禱,並行和好親嘴之禮,再共用主餐。」而復活節最後一星期日,新受洗加入的信徒要學習洗禮和主餐的信仰和生命意義。

  他指,早期教會非常強調和好合一,他們確信和好的羣體只有在和好之中才能崇拜,和好與合一是對上帝最好的獻上。因此在祈禱後、主餐前會進行「平安/和好的親嘴」,彼此修復關係,也徹底表現平等性,有別於羅馬社會固有階級,從中傳遞聖靈在教會中的臨在。他們亦透過奉獻教導「分享」,並強調財富會毀滅靈魂,因而不少信徒都志願地不跟隨律法的十分一,而更進一步實踐與貧窮人分享財產。「他們的講道並非個人宣講,而是有互動,着重會眾吸收情況。」講道時長大約半小時,風格因會眾而異,着重教導,先讀經後講解,最後鼓勵學效,在生活中踐行。

  直至公元三一二年君士坦丁信主,基督教終在公元三九二年成為國教,基督教始由犯法變成唯一合法的宗教。學道班亦因而發生巨變,大幅縮短至十堂,不用仔細查考就可受洗,並流行嬰兒受洗,「先洗禮,後教導」成為主流,結果產生許多名義基督徒,基督教成為了帝國文化的一部分。鄧紹光續指,因人數增加,崇拜減少關係互動的元素,改而增加禮儀元素,和好踐行逐漸淡化,聖餐禮儀的發展豐富得像一台戲,「今日教會亦同樣缺乏了關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禮儀裏面作互動,不要讓傳統做法框死,教會可在互外崇拜時嘗試不同方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