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92 期(2016 年 3 月 27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當然新約聖經《羅馬書》以窰匠與陶瓷表達創造與被造之間的關係:「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微的器皿嗎?」只是被造為貴重抑或卑微的器皿,跟命運際遇被擺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道路,自有不同的風景,其實難以公平比較。
希伯來聖經劈頭第一句是「起初上主創造天地」。意思是我們認識有關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從祂而來、因祂而有。上主明顯不是祂所創造的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在這個世界之外和之上。這是上主的道路拒絕屈服於我們的邏輯的原因。
現實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社會學家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稱之為「神話矩陣」(mythic matrix):個人、人類世界(我們今天稱之為社會並其中一切的制度)、生物/物理世界(我們今天稱之為自然)、以及神靈世界(用我們今日的說法,就是超自然的世界),都存在於同一個概念網絡之內。
在科技與知識將人的經驗分割之前,信仰與生活根本是互為表裏,無從分割。不同範疇之間的界線,都是模糊和互相滲透的。這不僅是一個理性建構出來的概念,更是一種實存的經驗。在其中,個人與外物之間的界線是不清晰的。意思是個人並不經驗到一個清楚俐落、獨立於整個現實環境的「自我」,而永遠在一個獨特羣體(部落或宗族)與物質環境之內,跟其他所有人彼此相連。一切的社會制度,都被理解及經驗為個人與整個宇宙秩序的關連。一切的神明,都參與尋常生活之中。
禍福成敗,都是現實生活的組成部分。將不幸歸咎上主,而不是奉上主之名予以克服,實質上是反映一個分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