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宗派代表合一交談
 分享對洗禮不同觀點


2692 期(2016 年 3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為促進各基督宗派交談與合一,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成立神學對談小組,該小組於今年舉辦四次公開座談,由東正教、天主教、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浸信會及神召會派出代表交流。首次講座已於三月十三日舉行,以「給他們施洗(太/瑪二十八19)」為題,探討不同宗派對洗禮的觀點。

 

  正教會香港及東南亞教區黎大略都主教指出,正教會入門三大聖事包括洗禮、傅聖膏和聖餐,聖洗為第一步。他們相信人類繼承了亞當和夏娃的罪,而罪會將人帶向死亡,因此聖洗的目的就是將人從腐朽和死亡中救出來,取消罪惡的枷鎖,而通過聖洗的人會得到一個新的生命,成為基督身體的成員。

  黎大略解釋,人是根據神的形象所創造出來,人的舉動和動力均來自上帝,因此正教會相信人有機會可以達到充滿、不朽的生命,與神合一(亦即天人合一),與至聖三一完全共融,「這是東正教特別的神學。」正教會又稱洗禮為「重生」,相信人有兩次出生,包括從母胎及從洗禮的盤(靈性的母親)。他補充,透過洗禮可以直接稱呼神為父親、教友為兄弟姊妹,可保護自己受魔鬼試探,可以領聖體(聖餐),只要靈性生活不斷進步,可與神結合在一起。

 

  天主教會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張紫蘭博士引述奧古斯丁的看法,指出天主教對聖洗的觀點,「無論是誰施洗、在哪裏洗,都是基督的洗禮,即使是殺人犯施洗也沒有問題,亦不需要重洗。」天主教相信聖洗的效能包括「罪的洗滌」和「重生」,而根據羅馬書五章十六節,他們相信人有「原罪」,因此嬰孩也需要接受聖洗。

  然而,她強調天主教信徒接受洗禮時要真心悔改,且要在教會裏結果實才能真正得救。「我唯一一次洗禮是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洗禮。」她說,天主教相信一主一浸一洗,若曾於基督教受洗也不需要重洗,她補充指:「<尼西亞信經>承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也是談及合一最重要的基礎。」

  

  基督新教三宗派 嬰兒洗禮各有別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堂主任牧師鄧達榮牧師分享改革宗內部對洗禮的張力,他指慈運理強調洗禮時要有信心的回應,因洗禮是公開自己的信仰,表示一生跟隨主,這亦是今日大部分華人教會的立場。慈運理認為聖禮是「效忠」上帝的表現,更堅決反對象徵之物與所象徵的實體有任何直接的關聯,如他認為聖餐的餅酒只是表徵,本身沒有恩典的效力,鄧牧師說:「這也是導致華人教會普遍輕看禮儀,甚至認為洗禮只不過是儀式,只需要因信得救的部分原因。」

  鄧牧師續言,第二代改革家加爾文批判慈運理,加爾文認為洗禮是「約」的記號和印記,完全出於上帝單方面發動的恩典之約(convenant of grace),由上帝保證去完成,因此洗禮主要的功能是建立信心,「這向度的思考正是改革宗贊成支持嬰兒洗禮的原因,是完全從恩典之約出發。」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博士指出,浸信會強調重生的經驗,重生得救者方能成為其會友,故他們相信浸禮者需要有回應神的能力。「信而受浸和全身浸禮的方式是浸信會很重要的記號。」他指出浸信會對浸禮有兩個重要的認同/共識(consent),他們強調「信而受浸」,相信浸禮是神與人、人與神所立的約,因此他們排斥未有能力認信的嬰兒洗禮;第二是基於新約教會頗明顯地使用全身浸沒的方式,浸信會浸禮的方式乃全身沒入水中。浸信會相信教會是約的羣體,神的呼召是對每一個羣體,亦需要信心的回應,信約者透過浸禮,作出公開的宣告和認信。

 

  神召神學院院長張德明博士說:「神召會只有一百年歷史,我們對於禮儀、聖禮不太着重,較着重聖靈工作,但仍保留了浸禮和洗禮。」他續以<神召會十六條基要真理>第六條:教會禮儀指出,神召會認為水禮本身不能洗去人的原罪,但其目的是向世人公開見證信徒對復活主的信心,因此接受洗禮的人,必須先悔改歸信基督,但同時不認為未有受洗就不能得救。神召會相信三位一體的神,因此其洗禮會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施行。他們又與大部分五旬宗一樣,認為全身浸入出的洗禮是合乎聖經,而洗禮同時是誓言往後要與神同行過新生活。基於洗禮的先決條件是悔改歸信,加上聖經並無記載,因此不接受嬰兒洗禮,但他強調:「每一間神召會對懂事年齡的規定也不劃一,有十二歲、十四歲、十八歲,沒有嚴格規定受浸年齡。」

  神學對談小組將於六月二十六日舉行「這是我的身體(林/格前十一24)講座,再度聯合各宗派代表,交談彼此對聖餐的不同觀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