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身香港,港人常會埋怨特區政府施政缺乏理念,沒有長遠眼光,沒有文化視野鴻圖。反觀本地教會,情況也是如此。
調查顯示,自九七以來香港教會信徒人數一直略有增長。只是因着種種原因,慣常不上教會的信徒和「出走」的信徒為數也不在少數,這是不爭的事實,亟待有心人深入分析探究此一現象。長久以來,此間教會都十分看重人數增加,努力推動佈道,耕耘信徒初信栽培,但在深化信仰和使人作門徒的層面上,明顯力有不逮。這是由於一般信徒在接受信仰以後,絕少能夠在聖經知識被長期培育,紮好穩實根基,難以期待他們日後會在屬靈經歷上有深刻體會,踐行所信。
如此,教會除了可以在教義儀節、組織規章、規模大小和人數多寡較勁外,容易變得理念欠缺,安於現狀。長久下來,這影響着信仰羣體軟實力的建設,信徒沒有文化意識,失去想像力,生活得沒帶品味。不論是否信徒,我們的孩子從小都習慣於趕着習琴學畫,練舞擊鼓,心算棋藝,好不忙碌!我們關心孩子升學選校和課業能力,卻鮮有陪伴他們在閱讀、想像的世界裏翱翔,追尋夢想和探索真理。不少基督徒父母甚至連認識聖經知識,陪伴閱讀屬靈書籍的責任,也全部推給了教會。
畢竟牧養信徒成長,陪伴他們持守信仰,乃一生之久的事。漫漫人生中多有種種關口,通過時總不會事事盡都順利。《想像無限──基督徒藝術創作的異象》(Imagine: A Vision for Christians in the Arts;中譯:FES Press,2006)的作者史提夫‧特勒(Steve Turner)分享自己從事藝術創作三十年的心得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一個人悔改歸正以後,就開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對每件事都產生影響……而是強調我們會以新的視野看事情……更新的思維並不是在死亡這重大議題上才清楚可見,而是影響到生活的每一點滴……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得救歸正的一個效應,就是我們的優先次序會大大調整。」
香港回歸那年九月,筆者被選派前赴德國,參加為期一個月的馬丁路德研討會。期間除研討交流外,大會並細意安排與會者參觀活動,最吸引人的當然是路德生平主要遺跡的二日一夜訪覽行程。出發那天是星期五,夜宿萊比錫。我們竟有機會進入坐無虛席的聖多馬大教堂(Thomaskirche),出席這座以巴哈(J.S. Bach)曾擔任指揮兼管風琴師稱著的教堂的週五黃昏崇拜,聆聽九十位男孩組成的詩班唱彌撒曲。眼見與會者不見得都是信徒,卻十分享受投入,飽足而回!
欣聞黑布街一所座堂教會近年決心向社區開放,週間晚上不定期舉辦各式活動,如音樂會或文娛活動,與區內民眾共享,很值得效法。其實,堂會若能多善用資源和空間,恆常舉辦各式藝術展覽(如畫展、攝影展、書法展等),讓信徒的創作有展示空間和交流平台,至關重要。
面對教會長期缺乏文化政策的真相,筆者認為如今急起直追,仍未為晚也。今日香港教會普遍小康,可以恆常編列一定百分比的預算,採購優質讀物,獎勵信徒閱讀,組織習藝信徒,提供演出、展示和切磋機會,以至美化教堂外牆內壁,發揮無窮美感創意。但願筆者夢境成真!
陳培德(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執行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