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62 期(2015 年 8 月 30 日) ◎ 親密關係 ◎ 李樊道霞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我馬上回覆,「不要說對不起!因為兒子的反應令你感尷尬,才覺得他大吵大鬧。其實孩子在進步中。」經過他同意,分享給其他父母!
孩子的大吵大鬧行為不是突發的,而是由出生以來所養成與身邊人相處的習慣。孩子的行為無地域之分,只要不順心就使用慣常的方法來應對。小孩子很聰明,知道在甚麼場合由誰主導;如爸媽會聽公婆長輩的話,舅舅為人嚴厲等,所以爸媽也要建立一套自己教孩子的模式,好讓孩子得所適從。事情發生時,先客氣地請在旁的親友不要加任何意見,由得作父母的去處理!否則你一言我一語,孩子會看在眼記在心,在同類的情況下,出招!
以下建議:
孩子「大吵大叫」時,輕聲對他說:「你的聲音太大,我聽不清楚,只要聲音小些,才可幫助你。」然後停一停再重覆,直至聲音達你要求,舉起姆指:「乖,原來你可以小聲了。想甚麼,現在可輕聲對我說,看看可不可以幫你!」(要知道不可隨便許下諾言,否則誤會只要聲音小了同樣可達目的。)
「唔要」是孩子的口頭禪,其實不明白真的「唔要」是甚麼;例如孩子在街上說:「唔要自己行。」我的應對是先要觀察孩子是否之前已太累,或是剛剛還興奮不停的跑來跑去,現在要回家,馬上不想用自己的腳行,所以躺在行人路上,要達被抱的目的。
筆者最近就向兩個二歲至三歲的孩子這樣做:先讓父母繼續向前行,我與孩子隨後跟着。
我先要孩子站好,當孩子仍重覆說:「唔要自己行,要抱抱」大哭大叫。「唔,你一大叫,這叫代表站着不動,我仍會用手拖着你,直到沒聲音,才向前行。」他一叫,立刻停止站着不動,望着他說:「你收聲就向前行。」如是者不用多久,孩子便明白我的意思,停止哭叫,還開始與我談話,邊行邊指着一學校,告訴這是他上學的地方。交回爸爸手上的孩子已忘了剛才扭計,當分開時我遠看見爸爸沒有抱他,並繼續拖着孩子走回家。成功了!
最好在家先實踐和發掘孩子的進步,如:吵鬧的聲浪漸小,時間漸短,次數漸減,比前快靜下來等,合時的鼓勵,會給孩子更大的改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