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門島在本港東部,位處大埔赤門海峽(吐露港)的出口,背向內地水域的大鵬灣,島上風光明媚,碧波閃爍,原住人口稀少,平日人流疏落,每逢週末假日,遊人絡繹不絕,熙來攘往。
孤島福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塔門島曾經是本港其中一個主要漁船集散地,漁民的福音工作相當興旺。
塔門的福音開展與大埔堂同期,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塔門的牧養由大埔堂的歐陽輝夫婦兼顧,當時機動漁船仍未普及,他們要使用「舢舨」(一種接駁用小艇)費力地搖櫓,由大埔沿吐露港要花上數小時方能抵達,來回勞心竭力,艱苦滋味非外人能理解。
地標教會
一九四九年後,黃惠明、梁愛德夫婦由內地廣西欽州來港,方有傳道人全時間駐守塔門堂牧養。當時塔門堂是租用島上居民的簡陋村屋聚會。一九五五年成立中華完備救恩會塔門堂,由於漁船滙聚,信徒大發熱心,福音工作發展迅速。塔門堂黃惠明先生在本會成立兩年後,於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病逝,會務由其夫人梁愛德女士負責。
由於租用的地方狹小,會友眾多,急需更大地方應用。本會創辦人吳應林牧師主導向當時的大埔理民府申請購地建堂,得吳應林牧師和師母(曾瑞娥女士)策畫及四出籌款。當時會眾雖然貧苦,仍竭力奉獻,據老會友憶述,會眾中有人奉獻金戒指、金耳環和手錶,對貧苦漁民來說,金器和手錶代表了僅有的財產,可以想像,當時信徒對教會的熱心。由於堂址建築在山上,許多會友更自告奮勇,幫忙搬運沙石建材,在梁愛德女士與一眾會友齊心努力下,於一九六一年建成中華完備救恩會第一所自建教堂,矗立在塔門島正面山丘上,成為塔門島上的一座地標,獻堂禮於十月二十八日舉行,該日慶典更是塔門島的盛事。梁愛德女士牧養教會直至一九八八年退休,後移居英國,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在英國安息主懷。
信徒遷徙
塔門原是一個孤島,水源缺乏,一九六三年又閙旱災,漁民生活甚受影響,部分年輕會友遷往九龍灣和觀塘一帶尋找工作。為了牧養,梁愛德女士首先借用一位居於慈雲山會友的家庭作為聚會點,這是觀塘堂的前身,也是本會開枝植堂之始。
七十年代末,本港漁業式微,信徒大都棄船上岸,到觀塘和筲箕灣等地轉業謀生,又有小部分人轉到鄰近塔門的深灣仔海灣養魚為生,每逢主日,教會仍然舉行主日崇拜,在深灣仔的信徒都按時到教會參加聚會。
塔門風景優美,塔門堂位置居高臨下,環境寧靜清幽,是郊外崇拜和小型退修的理想地點,平時許多相熟堂會都喜歡借用,使塔門堂仍然發揮祝福的功能。
觀塘堂變佐敦堂
觀塘堂自一九六三年在慈雲山開始有家庭聚會後,經過多次轉移地方,一九七七年購得康寧道101號8樓一單位作堂址。觀塘堂一直由梁愛德女士兼顧牧養,期間有多位傳道人曾任職觀塘堂。
一九八八年梁愛德教士退休後,由石志堅牧師負責兼顧。因上康寧道要行一段大斜坡,而101號8樓單位是一棟唐樓,沒有電梯,長者返教會十分困難。一九八九年十月,蒙天父奇妙的帶領下購得牛頭角道325號A立成大厦三樓L座為堂址,該單位設有電梯,方便年長信徒進出。
一九九零年譚麗鏞傳道在神召神學院畢業,受聘為觀塘堂主任,經譚傳道和該堂肢體同心努力下,人數不斷增加,堂址不敷應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開始租用油麻地突破中心禮堂和課室舉行主日崇拜及主日學,原堂址作為辦事處及小組用途,譚麗鏞傳道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八日被按立為牧師,成為本會第一位女牧師。
二零零零年十月適逢本港樓巿低迷,教會用六百萬元購得佐敦德興街興富中心9樓(面積2900呎)作為堂址。二零零一年六月舉行獻堂禮,並正名為佐敦堂,一直發展到如今。
筲箕灣堂
七十年代,大批信徒相繼離開塔門,前往巿區尋找工作,其中筲箕灣區也是信徒立足地,為免會友長途跋涉趕返塔門堂,又有部分屬西貢堂的會友遷往筲箕灣,教會領袖決定在筲箕灣植堂。一九七六年十一月購得筲箕灣東大街東旺樓18號A座二樓,正式成立筲箕灣堂,並於一九七七年初舉行獻堂禮。
筲箕灣堂剛開始時還沒有傳道人,崇拜定在主日下午二時舉行,方便各堂傳道人輪值前往領會,一九七八年後期聘請傳道人後才開始早上崇拜。
二零零二年初,正值香港樓巿下滑,負資產樓盤眾多,教會領袖迅速決策,以二百二十萬元低價購得筲箕灣道324號潤民商業中心3樓全層(約3000呎)作為堂址,於二零零二年十月一日舉行獻堂禮。二零零五年七月開始,大埔堂會友蘇鳳儀姑娘在信義宗神學院畢業,本會聘她擔任職筲箕灣堂傳道與方美蘭主任同工。後來方美蘭主任因跟隨丈夫到澳門工作而離職,堂主任一職後由蘇鳳儀傳道接任一直到如今。
石志堅(中華完備救恩會監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