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工業宣教


2634 期(2015 年 2 月 15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自開埠以來的主要經濟收益乃來自轉口貿易,一九五一年韓戰禁運,轉口貿易進入半停頓狀態,同期有大量移民由內地湧入,香港經濟結構也隨之轉為以需用大量勞動力的輕工業為主,並且得到迅速發展。至一九五八年勞工人數已增長至七萬人,工廠數目達三千多間。六十年代初香港出現另一次移民潮,亦增強香港的勞動力,至一九六三年勞工人數已超過三十萬,工廠數目達七千多間,至七十年代後期,勞工數目已達七十萬,工廠增至四萬家,由製衣業、紡織業,發展至電子、玩具、假髮、鐘錶等行業,工業可說是香港的龍頭行業,也養活許多家庭。不過當時的勞工就業條件非常苛刻,也缺乏勞工法例的保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每星期七天工作,薪酬低,又在刻板枯燥和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周而復始,重覆操作的工序,談不上人生價值、意義和滿足。

  當時香港教會對勞工問題多採取迴避的態度,雖然教會都會關懷窮人,但只局限於提供救濟的層面。在社會經濟急劇改變的同時,教會的經濟環境也有改善,信徒日漸富裕起來,於是教會開始建堂,在不知不覺間就從木屋區、石屋邨、徙置區、天台等地撤出,教會一旦有了固定堂址,便忙於鞏固現況,自然的集中關注經濟條件優越和有學問知識的中產人士,教會也漸從草根階層中淡出,變得內向,失去使命感和開荒精神。因此當香港工業發展迅速而衍生許多的勞工問題,甚至如何向他們傳福音,教會都不願關注和回應,一來是因為缺乏對勞工問題的了解,又因勞工問題常涉及工會和政治派別,教會害怕與之拉上任何關係,雖然在眼前有龐大的勞工羣體和需要,教會卻未能以適切的宣教模式去迎接。

  在教會朝着吸納精英潮流中,仍有牧者和信徒堅持在勞工中服侍,當其時在一些先進國家,已經有工業福音的倡議,一九五八年在馬尼拉舉行第一次工業福音會議,香港有牧者參加,之後在香港組成一個非正式的學習小組,對工人問題作初步的探討及討論,並一同禱告,他們定名為「工業佈道組」,每月研讀工業宣教的有關資料,當面對香港發生多次的勞工糾紛,甚至演變為騷動的事件時,這小組就決定把學習付諸實行,並在基督教協進會的邀請下成為工作委員會,在普世基督教協進會世界宣教事工部的協助下,於一九六六年成立了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推動教會關注工業宣教。上帝愛貧窮人,在不同時代會呼喚不同的人物,他們具緊扣時代脉搏的毅力,又有高度敏銳的觸覺,更願意用真誠、關愛,成為教會與勞工的橋梁,在勞工中作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