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洗派的教會
 堅守信而受洗


2634 期(2015 年 2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信洗派 (Anabaptist)的歷史發展,在華人教會中長久以來被忽略,即使在神學院也常被輕輕帶過,或作負面批評。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於一月二十九日,德慧文化主辦、旺角潮語浸信會與播道會窩福堂合辦之「信洗派的教會」課堂上分享信洗派的背景起源、歷史發展及中心思想。

  鄧紹光博士指出,信洗派較多人認識的名字是「重洗派」,事實上「重洗」之名是由敵方刻意抹黑而成,多年來被人誤解受洗兩次,「信洗派相信『信而受洗』,他們不視嬰孩洗禮為真洗禮,故並沒有第二次受洗的信念。」他續指嚴格而言,信洗派並非一個宗派,她旗下有門諾會、弟兄會等宗派,形態盡不相同,與新教有不同宗派相似。其中有保守的信洗派信徒會脫離社會,過簡樸生活,穿自己生產的衣服,也不使用新科技。

  信洗派自一五二五年起發展,被當時的主流教會視為激進的改革者(Radical Reformers),事實上信洗派的教義、核心思想與新教並無分別,他們比馬丁路德更追求信仰要回到根本(Radical),特別在洗禮問題上堅持必須要「信而受洗」,絕不承認嬰兒洗禮。「嬰兒洗禮不單是教會議題,更是公共議題。」鄧博士解釋,他們不同意馬丁路德兩個國度的說法,並認為強制嬰兒洗禮是政府介入教會,干涉教會事務,令信仰失去志願性、信仰羣體失去自主性,引致教會混雜了不信者,擔心不信者有機會透過教會建制成為教會領袖,影響信仰羣體。

  改革家慈運理認為信洗派的言論過於激烈,有可能危害整個宗教改革的發展,招致負面反應,於是通過蘇黎世議會,禁止信洗派發表批評嬰兒洗禮的言論。鄧紹光博士指出,信洗派信徒因而進行反動,自己聚集,拒絕承認嬰兒洗禮為洗禮,彼此進行真正洗禮,恢復初期教會的信而受洗的堅持,故被信義宗、改革宗視他們為第二次受洗。除此,他們執行「會眾主義」制度,不分階級,讓每個弟兄姊妹都有發言權利,並互相聆聽訴求,信洗派教會因而一直保持較小的規模,「信洗派強調信仰自主性,反對政權脅迫加入教會,又主張不信者離開教會。」

  信洗派中有一班激進信徒,曾經手持武器佔領地方政府,政府派出軍隊到場鎮壓,被當時的宗教領袖認定是極端分子。一五二七年,信洗派聚集各地信徒,共同制定《Schleitheim Confession》,重申和平的生活方式,規定信徒不能像地上政府一樣動刀劍,且要彼此認罪,不跟從世界生活,貫徹耶穌是主,也發展各地方教會自理的教會模式。

  信洗派堅持非暴力、和平的生活方式,卻在其中受到政教勾結,打壓異見而來的迫害。有的信徒被切斷手指;有的被燒烙印在額頭或臉上,永久背負犯人身分放逐別地;有的被燒死或是浸死,他們慢慢地為逃避逼害而發展成地下教會。鄧紹光博士說,他們的生存模式包括受洗時不公告姓名、居無定所、祕密聚會、以特別方式打招呼以辨認是信洗派信徒、頻頻轉換聚會地方、離開迫害嚴重的地方。

  「面對迫害,他們選擇堅持所信。」鄧紹光博士說,信洗派信徒對苦難有自己一套解說。他們認為受苦是跟隨耶穌的一種方式,因為耶穌受苦也是因猶太人和政府討厭所致,他們相信在受苦中能與耶穌結連。他們亦相信受苦能操練信心和順服,堅持向主伸冤而不報復,「他們甚至在行刑時公開為行刑者禱告,求主赦免他們,學效耶穌釘十字架時的禱告,作成信仰見證,令行刑者也感到自己犯罪。」

  鄧博士指出,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George Williams出版The Radical Reformation,重新發掘十六世紀的信洗派信徒「不容從眾」、不隨社會主流而活,回到信仰根本的精神,逐漸引起注意,令信洗派發揮滲透性影響,如對神學家侯活士的研究影響深遠。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信洗派才正式得到平反,世界信義宗聯會才正式向信洗派道歉,承認當年迫害是錯誤的。鄧紹光博士總結指出,信洗派強調在「信」底下作門徒的重要性,他們的社會異象是登山寶訓所教導的門徒生活,故他們實踐對生活忍耐,彼此謙卑聆聽,互相分享並糾正錯誤的釋經,希望透過生活實踐而將信仰散落到社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聯會內望】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