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培育門徒
 獨有眼光實踐信仰


2624 期(2014 年 12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遙距教育課程之「作主門徒—對今天香港教會的啟迪」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行,該院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劉振鵬博士在會上直言,今日教會間發生撕裂的原因是「作門徒」失敗,未能活出與生活結合的信仰。他鼓勵基督徒認清身分,在羣體中建立品格倫理,才能在紛亂世界中,有能力將信仰獨立於權勢和意識形態以外,辨識社會問題,實踐信仰作見證。

  盧旺達被喻為非洲中最多基督徒的國家,卻於一九九四年發生盧旺達大屠殺,民族間彼此撕殺,釀成八十萬人死亡,大部分圖西族人被胡圖族人殺害。劉振鵬博士認為是因為當地未建立真正的門徒羣體,很多當地基督徒仍認為其種族身分最重要,致使基督徒身分在生命中發揮不到大的影響,他說:「當種族身分優先於基督徒身分,即表明作門徒失敗。」他續提到近日教會因佔領行動有不同立場而發生撕裂,並歸咎於「政治問題」。他提醒,不論民生、政治、經濟,又或性傾向歧視條例均屬政治問題,教會不能畫地自限。他直指在紛亂世界中,基督徒應有能力去辨識社會問題,若教會不能為鹽為光,就是牧者教導出了問題。

  他指,香港教會傳統從西方傳承,深受政教合一的歷史影響,而患上「君士坦丁式白內障」。他解釋所帶來的問題如宗教禮儀取代作門徒;層級體系取代了門徒生活羣體的觀念;救恩被轉化成他世的獎賞,更甚是被扭曲成一份免落地獄的保險,結果令信徒活得不像基督徒。 他指,早期教會門徒設立教會的目標是「使人作門徒」,但今日有很多教會因循而作的事工,令教會失焦,他說:「教會任何事工都應向着Telos(目標)去做,與Telos無關的,可以除去不做。」

  「真正的大使命是『使人作門徒』,而非只是傳福音。」劉振鵬博士強調,馬太福音記載的使人作門徒包括去、施浸、教導三個行動。就如耶穌與門徒一同生活體驗,透過師徒制耳濡目染的方式,以生命作榜樣,所以是個緩慢的過程,並不追求人數的增加,無法批量產生,「耶穌警告門徒要背起十字架,計算代價後才好跟從。昔日耶穌寧缺莫濫,今日我們卻寧濫莫缺,傳福音方式已與耶穌不同。」他又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提醒,若教會領袖自身無法作門徒,就無法領人作門徒。所以教牧應先要善其身,作真正的門徒,才能活出榜樣作教導。

  多位神學家對「作主門徒」神學意思的理解,意謂毫無保留地將生命全然擺上,而見證上帝的生命沒有聖俗二分,不會把信仰與世界分隔。他提醒,世上沒有任何範圍、領域、事情、政治不在基督的主權之下,若然我們不接受祂是萬主之主,就是拒絕作門徒。

  他又舉例德國第三帝國時期,法國勒尚邦一條小鄉村的牧者特羅克梅,帶領村民將二千五百名猶太人藏起,拯救他們脫離政府的殺害。他們將信仰獨立於國家政府的權勢和意識形勢以外,以行公義向國家作見證。劉博士解釋,村民曾有被政府迫害的經歷,故懂得分辨納粹政府背後的動機,亦有勇氣拼死保護猶太人,他認為今日香港教會要有此獨有眼光,需要由教牧踐行做起。他說,踐行是一種習慣的建立,而作主門徒就是品格倫理的建立,建立整全的品格,包括德性。德性透過操練和踐行來培養,而且需要羣體孕育、栽培和雕琢,教會羣體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所,信徒絕不能脫離教會獨立成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