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宣與長宣的關係研究
 一人短宣有效推動長宣


2622 期(2014 年 11 月 2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少教會都希望透過舉辦短宣,從而讓信徒體驗跨文化宣教生活,鼓動他們成為長期宣教士。池田曉恩博士(Dr. Eleanor J. Chee)於去年九月開始,就「短宣」與「長宣」的關係進行問卷調查,期間邀請十六個差傳機構,共一百九十三位短宣參加者,最後發現參與短宣對參加者決定成為長期宣教士的影響不大,反而多讀宣教書籍、參與差傳祈禱會等影響更大。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及香港環球福音會主辦之「短宣」與「長宣」的關係研究發布研究會,已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行。

  池博士在會上分享,她在環球福音會的文獻中發現,二零零二年至二零一二年出發長宣的宣教士都曾參與過短宣,於是希望藉研究尋找短宣和長宣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她在研究中發現語言、文化、人際關係為三大影響長宣決定的關鍵,希望將認識當地文化、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合作的三個元素放在短宣中,幫助參加者體驗真實工場,認真考慮是否參與長宣。其研究以五日至一年定義為短宣,兩年以上定義為長宣。研究先檢視普世短宣的增長,特別是美國和香港的情況;她又指短宣對信徒只有鼓勵性和參與性,並沒有直接演變成長宣的關係,亦沒有任何文獻以此作為研究;她指出,短宣前的訓練和事後的跟進十分重要,對參加者往往有積極的影響。

  短宣和長宣沒有直接關係

  結果池博士在統計問卷後發現,現時香港的短宣參加者以單身女性為主,普遍持有一個學位或以上,有部分是專業人士,但超過七成沒有接受過神學訓練。池博士說:「這其實是很重要,因為大部分差會要求長宣者要有基本神學訓練。」而大部分參加者曾去過短宣,有些更去過六次以上。池博士又特意對比短宣前和短宣後的數據,她發現參加者有5.31%在短宣前表示有信心參與長宣,短宣後只微升至6.15%,實際升幅不大。

  她在開放問題中了解到,影響短宣參加者成為長期宣教士最大的因素是閱讀差傳書籍、參與差傳祈禱會和在短宣中與宣教士同住,其中有十八名受訪者表示神的呼召最重要。所以池博士認為在短宣中增強語言、文化、人際關係只有微量幫助,她建議在短宣中安排參加者與宣教士同住,以同行者身分協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呼召。她認為要將短宣成為長宣的推動力,需要更認真對待短宣:「教會和差會應該盡量安排個體性而非團體式的短宣,這能令參加者更有效尋找呼召,與當地宣教士同住也更能深入了解宣教生活。此外,領袖亦應對參與者有合理的寄望,才使他們認真面對。」

  與宣教士同行了解呼召

  差聯總幹事洪雪良牧師回應時並不諱言,今日香港教會有很多「短宣Fans」,不乏有去同一工場超過十次的信徒,其中以教師和護士尤甚,他們多不會考慮長宣的服侍。「現在的差會和教會辦短宣大多不以推動長宣為目標,若然真的要以短宣推動長宣,池博士提出的個體式短宣最為適合。」他說。以往的宣教士不少都裝備近十年才去工場,但他認為今日教會「很心急」,希望盡早差人以配合工場需要,認真辦的短宣隊可以是助力。他直言,今日不少教會辦短宣隊時,都將前期訓練和事後檢討變成「吹水會」,使兩者作用得不到發揮,洪牧師認為如果認真處理,可以從中令短宣隊員更認真投入。

  他繼續提到差聯正與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合作研究教會的差傳經費問題,「美國教會在短宣事工每年是花上百萬計的金錢,今日很多教會差傳經費長年不夠,原因是短宣隊機票花費甚多,令長宣經費減少。其實寧缺莫濫,應鼓勵短宣Fans不要經常去。」他認為有些信徒用短宣取代長宣,認為參與短宣後就不用去長宣。他希望教會能為短宣訂立清晰的目標,又再次贊同池博士「一人成團」的短宣模式,有助參與者考慮長宣時有更真實反應。他舉例有些差會要求長宣申請者先赴當地生活兩個月,都是有效令參與者認真考慮的方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