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經文:太十四13-21
「五餅二魚」應是福音書中最為人熟悉和喜愛,也是唯一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神蹟」。耶穌和他的門徒在伯賽大沿湖的草坪上,為僅有的五個「大麥」餅二條小腌魚進行祝禱,繼而分給隨行的羣眾,不單奇蹟地讓五千多人吃飽,更有剩餘,足供裝滿十二個籃子。我們可以單純地接受這是耶穌施行「量變」的神蹟,祂把收集得的五餅二魚量化出更多的食物,餵飽了五千人。我們也可把這故事作為「聖餐」的預表,五餅二魚這極少的「聖」糧,卻能成為飽足眾人的「生命之糧」。
我們也可接受另一個可愛,或許是具啟發性的「神蹟」詮釋:在故事中的十二個「籃子」,這種籃子是猶太人常為遠行時預備或收集食物之用,這大批的羣眾也許都有攜帶了自己的籃子和食物。然而,基於人性的自私和自保,他們起初都在觀望保留;但安得烈帶着一個小孩子把他僅有的五餅二魚都奉獻出來,經主耶穌的祝謝禱告。一種對上帝供應的真誠感恩,一種因孩子的分享行動而破除了自私自保心理的感動⋯⋯每個人都不再保留,願意像那小孩子單純地獻出,從而達成了彼此分享的「奇蹟」。神蹟的核心不單是要表達耶穌改變物質的能力,實是他能改變人心本性,由自私轉向無私的奇蹟。
然而,在這個故事裏,我們更可明瞭到主耶穌的心腸,讓我們學習和跟隨。首先,耶穌絕對有需要,也有理由去拒絕這羣人的需要。正如馬太福音所載,每天繁重的教導、宣講福音及醫治的職事裏,他更聽到了施洗約翰殉道的消息;他需要休息讓疲憊的身體恢復過來,需要安靜禱告得着聖靈的能力、更需要整理事奉的策略以應對面前的十架路。當羣眾把他們的需要在耶穌意料之外仍蜂擁而至,耶穌沒有厭煩他們「侵佔」了自己的私隱,也沒有拒絕回應他們的需要,也沒逃避自己的呼召和天職,耶穌貫切地實踐了「第二里路」的精神:甘心放下自己的「私人」時間、應該「休息」的權利,他「憐憫」,顧念並回應羣羊尋找牧者,傷者得醫治的需要。
我們也看到耶穌對「資源」的態度和處理。當餵飽羣眾的任務落實時,門徒感到為難,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資源不足:就算有二十兩銀錢去買食物也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我們只有那麼五個粗大麥餅,二條小魚,如何能夠呢?還是叫他們自己去找食物吧,簡而言之,我們「無能為力」,耶穌卻為這似乎僅有的五餅二魚去感謝天父,就以此來分給各人作食物,結果,資源(食物)不單足夠,還有剩餘,足能裝滿十二籃子。單從世俗的計算資源去處理天國事工往往是因人力視野的限制而令人蹣跚猶豫,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只不過是那沒有、不足夠的部分。主耶穌卻讓門徒體驗到,只需把你們「所有」的拿出來,獻上,為主所用,他便會施行神蹟,成就在我們看來原是「Impossible Mission」(不可能的任務)之事工。這是主耶穌訓練門徒在信心與雄心、獻身和委身的功課和測試。
陳德昌(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九龍堂主任牧師)·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