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把關


2606 期(2014 年 8 月 3 日)
◎ 新聞捕手 ◎ 羅杰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美國在內地的肉材供應商,被揭發將不合格的肉材供應多個地區(包括香港)的美式快餐店,接着又揭發英國的肉材供應商也有衞生問題。問題食品又再引起社會關注。內地的食品安全一直備受批評,後來台灣亦接連出事,如今就歐美都難以信靠,要飲食無憂,如果不能自耕自給,恐怕要移民星球了。

  食物安全,在農業社會從來不構成問題,自耕自給之外,購買亦清楚產地來源。及至趕上現代化,超級農場、配方飼料、工業生產、化學加工,甚至基因改造。食物由農業的屬性,轉為工業的生產,進而是商業交易。控制成本、大量生產、品牌包裝、市場策略,其中任何一樣,都可能比食物(無論是由農場或工廠生產)更重要。

  生活在城市的人,實在無法不倚賴生產商和供應商提供每日之糧。在市場競爭,商人逐利的前題之下,怎樣才能夠獲得健康和安全的食物?我們期望政府把關,負責食品安全。但生產商和供應商有如歌利亞,政府會是大衞嗎?雖然政府可以透過立例、監管、執法,「保證」食品安全,但卻只能防範和補救。生產商和供應商在利潤的誘因下,總會想盡辦法繞過這些規定和監管。為安全計,我們必須自己把關。

  如何把關?首要是掌握選擇食物的常識。常識並不是膚淺的知識,而是最根本和最有用的知識。作為一家之主,或是一家之煮,如果缺乏選擇食物的常識,政府能夠幫助的其實非常有限。當市民對食品安全的意識加強,要求增高,政府、生產商、供應商必會認真應對。

  市場逐利是資本主義的「成功」規律。因為減低成本,增加生產,製造需要,都是商人的策略;所以才有垃圾食物、娛樂食物,各種各樣的添加物料,甚至明知令人健康受損仍然大量生產。歸本還原,「消費者」貪圖便宜,口腹多慾,才是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改善選購習慣,慎買慎吃,即使食品出現問題,也不會做成太大傷害。事實上,不少人健康出問題,並不是因為吃得不好不夠,而是吃得太好太多。病從口入,古老的智慧永不過期;食物安全,我們必須自己把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