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不是一日形成的,在中世紀已經蘊育了「野火燒不盡」的種子,一俟春風萌動,便發出勃勃生機。在這個意義上說,後人對中世紀有着許多固有的成見,如「黑暗的」、「壓制人的」等等。 《中世紀的奧祕》(托馬斯·卡希爾著,朱東華譯)這本書,與通常的寫法不同,作者如同一位走在歷史廢墟之中的行吟詩人,用獨到的眼光和清新的筆觸,讓讀者觸摸到在冰冷論斷之下的一個有溫度的中世紀。最後一章「尾聲」的標題,是「廢墟中的愛」,恰如其分地點出了本書的視角,在殘垣斷壁的遺香中,我們與那些鮮活的心靈相遇。
我先看了「帕多瓦」這一章,十五年前我曾途經這個城市,對那裏的教堂、廣場和朋友有美好的回憶。中世紀的帕多瓦(意大利第二所古老大學)與兩個人的名字密不可分,法蘭西斯(方濟)和喬托。「方濟為靈性生活帶來了新的觸覺元素,而喬托則為藝術恢複了類似的觸覺元素」,「觸覺元素」這個詞是相當迷人的,尤其是用在中世紀的人物身上。
喬托的畫中人物,往往只露出側身,傳遞出與他人的親密互動:施與、接納、交談、碰面、感謝。「這就叫做相遇人生,正如馬丁·布伯所說:『凡真實的生活皆是相遇』」。如同法蘭西斯總是用愛來觸摸這個世界一樣,喬托也是用愛的眼光來觸及每一樣事物,他的畫不再刻板單調,而是如生活一樣飽滿。喬托其貌不揚,看不出大師身上的藝術氣息,然而,他卻有着聖徒才有的謙恭,「他的謙恭讓他的藝術充滿了祈禱的氣息」,這恰恰是隱藏在畫面背後的中世紀奧祕的一部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