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如何幫助吸毒者
第 2575 期(2013 年 12 月 29 日)
◎ 要聞
禁毒常務委員會數月前發表《驗毒助康復計畫諮詢文件》接受市民表達意見,該計畫透過強制性社區驗毒辨識吸毒者,賦權予執法人員,在合理懷疑下可要求有關人士驗毒,被發現的吸毒者將會轉介接受輔導及治療。香港基督徒學會與基督徒社工於十二月十八日舉行「驗毒,『復』唔『復』?」研討會,有支持盡早推行計畫,尋找吸毒者予以幫助,亦有反對聲音認為計畫「頭痛醫腳」且花費警力,應先切實找出吸毒問題根源,並讓吸毒者回歸羣體。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博士引述資料指出二零零八年保安局禁毒處數字4.3%中學生曾吸食毒品,但同年在美國有47.4%(十二年級學生)、英國22%(十一至十五歲學生),他說:「香港吸毒情況很低,但政府卻說很嚴重,過去更投放五億元做禁毒工作。」他補充有逾九成中學生知道吸毒的危害,並表明不會吸毒,但政府仍不斷投放資源做禁毒教育工作。
他批評計畫是「頭痛醫腳」,錯誤的方法帶來不少反效果,又指有團體製作吸毒跡象表格予家長,但內容如「行為表現變差」等跡象都被視為有可能吸食毒品,令不少缺乏教育的家長產生壓力,變相製造懷疑、恐慌的文化,令家庭關係變差。自願驗毒試驗計畫至今仍未成功找出吸毒者,他建議政府應解決根源,把金錢和警力等資源投放在打擊供應上,並檢討吸毒者消費的原因,例如學生是否考試壓力過大,再擬訂認真有效的禁毒措施。
盡早推行計畫 主動尋找拯救
基督教正生會行政總裁林希聖先生則表示支持盡早推行計畫,幫助吸毒者重生。他解釋:「我看濫用藥物問題的觀點與聯合國相似,視之為高危流行傳染病,需要盡早找出帶菌者。」他又指近年毒品殘害身體的程度較三十多年前嚴重得多,幾年間就能把身體功能廢掉。而吸毒者亦從過去僅限於黑社會成員,轉變成為今日青少年流行次文化,毒品平民化令更多階層的市民可以接觸到。
「在基督徒立場上,耶穌說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所以我也強調要主動尋找、幫助吸毒者,他們需要外力幫助。」林先生說。他又以拯救珍貴動物作比喻,捕捉動物加上追蹤器是為了令牠們生存得更好。他相信計畫賦予警權能彌補現時的缺口,他舉例近年不少家長發現子女在家吸毒報警,但警察到場搜不出毒品,即使吸毒者有明顯跡象也不能拘捕,他重申:「我同意政府推行計畫,盡快識別吸毒者。」
放下犯罪偏見 協助融入羣體
大埔區中學通識科主任、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博士生(兼讀)黃天生先生分享大埔區校園自願驗毒試行計畫推行兩年,並未成功找出吸毒者。他以聖經一百隻羊有一隻走失的比喻反思驗毒計畫:「我們要思考那隻迷羊是貪玩還是被排擠所以走失,是僱工還是主人把牠找回來,走失的原因是否真正得到解決?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比喻,而最後的是浪子比喻,結果是大哥不接受浪子回來。」
他勸籲,信徒羣體看吸毒現象時先要放下只有對錯的二元角度,不要自義地與吸毒者割離,看不見他者需要。然後要尋找他們吸毒原因,他大膽假設:「青少年可能用吸毒行為向我們所塑造的『正常世界』作出挑戰。」他續指,香港教育制度和社會根本性地規範了所謂「正常模式」,在模式以外的人卻被視為不正常。他曾接觸一些吸毒年輕人,他們透過吸毒得到安慰、超逾感,黃天生說:「說他們犯罪前,有沒有想過他們其實是被罪者,是被社會傷害的一羣。」他亦指耶穌每次行神蹟醫治後都會讓康復者回到原本的羣體,經過大埔區試行計畫後,他反思計畫未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吸毒者,也無法令吸毒年輕人重新融入羣體中,認為計畫仍具很大的改善空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