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的嚴重情況已超越舊觀念的想像,用一個詞語概括形容,是三化:普遍化、年輕化、女性化。在九十年代,最年輕的戒毒者大概是十五歲,今日呢?是十歲十一歲也有不少,至於吸毒者的家庭背景,以前多來自草根、單親或關係複雜的家庭,今日卻不乏中產、專業以至家長受過高深教育的家庭。
環境轉變,只可惜社會、教會、政府對青少年戒毒的觀念仍是十分守舊,社會普遍看「戒毒」只是一個「隔離療程」,六個月、一年、兩年……完成了這療程才去「融入社會」,又是兩年、三年……誰知道將隔離和融入作「斷層」式處理,正正就是青少年戒毒工作最感困難的地方。
青少年戒毒者,在於康復期正值成長期,他們身體需要發育,智力需要發展,日常生活需要學校式羣體,羣體生活也需要同輩間認同,他們有青春煩惱,在反叛之中倍感無助,但時光不留人,將一個少年人的黃金歲月關進戒毒所隔離一兩年,出村後再叫他們找學校、識朋友、學技能、融入社會……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不錯在戒毒工作上,隔離愈久成功率便愈高,可是矛盾在這裡,隔離愈久將來也便愈難融入社會,戒毒康復者將會感受生活的脫序,為復吸留下惡性循環的伏線。
青少年戒毒者需要隔離,以致內心價值觀的轉移,可是他們的身心需要融入,近年香港有「戒毒學校」之誕生,就是建基於這種思維模式的徹底更新,為青少年度身訂造一個將「隔離」與「融合」結合為一的身心療程,在同一階段進行。
只可惜這十數年,在香港、亞洲,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我們雖然日日夜夜做着同一件卓見成效的青少年戒毒工作,至今仍未見到有第二間戒毒學校應運而生,歸究原因,可能是社會的思維完全落後了。
戒毒學校不是一個「臨牀治療」(clinical treatment)(在固定時期完成療程)機制,而是一個讓學員經歷「生命轉化」(life transformation)的場所,隔離有助治療,融合才能轉化。學員在完成中學階段的三、四、五年間,經過不斷反省,重建內心世界,重修他們與家人、朋友、社會間的破碎關係,在這所校內的生活,帶有不少重修舊好的悲歡,以及浪子回頭的歸信。
以本港的正生書院為例,大多數學生都有兩重身分:
一,他是帶着法庭感化令的「戒毒者」;
二,他是一個真正的「中學生」:每日上課,學期尾要考試,畢業要參加中學文憑試,其後或升大專,或找工作。
學生在戒毒學校內,「身分」不是病友,不是受助者,而是一個學生,他是一個正常人,可參加全香港的學界比賽(而且屢獲獎項),會參與越洋文化交流;他的心胸打開,視野改變,從進戒毒學校的第一日,他已正正式式「融合」了一個身心健康的大社羣,這是戒毒業界和教育界值得認真思考的嶄新戒毒模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