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事工交流坊(十九)
我們在有效教導嗎?


2547 期(2013 年 6 月 16 日)
◎ 有李可陳 ◎ 陳如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當討論青年一代的屬靈狀況,不難聽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評價,即使未曾宣諸於口的人,心中也不一定樂觀。成年人總覺得孩子是別家的乖,我們眼中教會的青少年不熟讀聖經、委身程度超低,只定眼手機波鞋吃喝玩樂,信仰立場左搖右擺,或根本毫無定見,與上一代相差十萬八千里,教會前景令人憂慮。

  筆者對於上列見解不能認同。他們在我眼中是精靈一族,擁有比上一代更豐富的資源及支援,如果能夠恰當的培育,絕對可以比我們更精彩。再者,他們如果不成器除了自己未能發奮圖強,誰還應該負責?成年人能因為質素差劣而有權選擇放棄他們?又或是我們從未真正瞭解青少年的特性與處境,確信自己成長的模式、內容與實施方法是歷久常新,繼續一成不變向青少年硬銷,對未能看見果效便理解為不肯受教,強化使用消極的態度與角度成為評價他們的法碼。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青少年活在後現代主義的洪流,一般的理解是他們對事理的判斷常是相對的,就是真理也不是絕對的,事事以感受為先,感覺良好會視為優先。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行為學者形容九十後出生的一代為「後物質主義,典型的表現與上一代對物質概念大相逕庭。他們不像父母艱苦工作努力儲蓄,期望能夠儘快成為有殼蝸牛;願意為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碼頭工潮或海灘保育長期露宿街頭,上班上學的考勤與確認的意義比較都微不足道,在父母眼中是不思進取或是受別人擺佈而誤入歧途的一羣。

  無人能說受後物質主義影響的青少年的百分比,正如我們不易說明過去三數十年後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上一代。代代相傳是人類歷史的神聖任務,對重視生命承傳的教會顯得更為重要。在有教無類的前題下,成年人是否準確認識未來的一代?我們是在有效的教導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